即时新闻

致敬引航人

​——观《放牛班的春天》有感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12月12日        版次:A08    栏目:大学时光    作者:林雅思

     《放牛班的春天》剧照

  

  □林雅思  浙江工商大学会计学院

  

  我看过的四百多部电影中,绝大部分主角都是满满的光环。我当然知道,主角光环和人物设定最主要目的无非都是为了增强故事趣味性,引起观众注意。事实上,我的确喜欢这类电影,都是商业电影,并不需要刻意追求主题的深刻或思想的高度,只着重于剧情的精彩。

  这也正是我为什么将这部《放牛班的春天》晾了那么久不看的原因——一位普通老师教育一群问题学生,一听就似乎是一段平淡得一眼能看到结局的故事。

  但最近《放牛班的春天》重映,我还是去电影院捧了场。观影完毕,我竟被深深震撼了,脑中不由浮现出“经典就是经典”的感叹。影片的主角克莱门特老师的确是位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平凡人,但他身上却折射出极其伟大的人性光辉。

  “池塘之底”是一所出了名的问题学生集聚的学校。克莱门特老师被调来这里当学监,他不喜欢校长哈森暴力的教育方式。一次偶然,克莱门特发觉学生们对音乐、唱歌很感兴趣,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他成立了合唱团,学生们也出乎意料地积极配合。校长哈森却认为这是“无用之举”,最终甚至解雇了克莱门特。

  影片中出现了两类教师群体,一类以校长哈森为代表,另一类以克莱门特为代表。

  校长哈森这样的老师在当代社会并不少见。在他们的眼中,学生只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只要熬过他们的生产周期就万事大吉,哈森们并不想浪费精力去纠正和培养这些学生。他的教育理念也许是贴近社会现实的,以一个成年人冷漠、理性的视角对这群问题学生下了定论——他们无药可救了,于是他永远无法触及学生的内心,永远没法感受到学生心中的纯真、孤独和渴望被肯定的强烈情感。

  一个教育工作者如果心中缺乏对那方三尺讲台的热爱与敬畏,必然讲不出好课,育不出人才,教师两大任务——教书、育人,像这一类教师只能勉强做到前者。

  我无法苛责校长哈森。毕竟克莱门特在现实生活中实在是过于理想主义。但克莱门特的理想主义无疑极其可贵。他同时也是一个难得有着人性光辉的成年人。

  首先,他并没有成年人固有的刻板思维,不会因为学生某一个方面做得不好就否定他的全部。他擅长发掘学生的优点、天赋、特长。

  其次,克莱门特将教书育人作为自身的使命而不是一份谋生的工作。在我看来,一位教师如果能够做到“育人”,即使他教书教得不够出色也可以原谅。因为教师是父母之外最重要的“人格塑形师”“灵魂工程师”,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如果遇到一个好老师足以改变他的一生。课本上的知识可以自学,但是生活的道理、努力的真谛、人生的意义都需要老师的引导和诠释。

  再次,克莱门特有一种随遇而安的镇定和从容。他的这种随遇而安的淡定也许在某些人看来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但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在不好的境况下仍能沉下心来做好眼前的事情,何尝不是一种豁达睿智的处世方式呢?

  看这部电影时,我常常想起我的母亲。母亲是家乡县城一所职业中专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学校的生源都是一些考不上高中的学生。我曾经旁听过母亲的课,几乎没有一个学生在认真听讲,有化妆的、有自拍的、有看球赛的、有打游戏的。可以说,整个教室里最认真的就是我的母亲。她几乎是声嘶力竭地在讲着课,希冀自己洪亮的嗓音能穿透球赛和游戏的纷扰,最终传到学生的耳中。她时不时还会提问一下分心的学生,迫使他们将注意力转回到课堂。虽然母亲回到家常常和我叹气,说那些学生实在让人头痛,但是站上讲台的她依然会全神贯注地授课。

  前几天我打电话给她,母亲又兴奋地分享说,有一个学生非常擅长玩魔方,金字塔形的、正方体形的、多面体形的,任何一种都是手到擒来。她说正打算鼓励这个学生去报名参加魔方类的比赛。这又让我想到《放牛班的春天》里的克莱门特。在看电影之前,我并没有感受到母亲在职校教师的群体里有什么不同,但现在看来,她是多么让我自豪。

  哈森解雇克莱门特的时候下了禁令,不允许学生去送别,也不允许克莱门特去见学生最后一面。但当他走出校门,大道上却散落着数十只纸飞机,机翼上写着的学生们对他的祝福,校舍的窗口还传来学生们清澈的歌声……每一位将阳光洒向学生心底的老师,同样也能收获满满的阳光。

  致敬每一位克莱门特那样的教育工作者,因为你们是孩子们人生道路上的引航人。

  

  征稿

  

  “校园达人”版“大学时光”栏目现面向高校学生征稿,稿件要求作者为高校在校学生,内容、体裁不限,每篇不超过2000字。来稿请投邮箱:ycwbqc@sina.com,邮件请注明“校园达人”投稿字样,内文中务必留下作者真实姓名、所在学校名称及院系和年级等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