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愿你“秤”心如意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12月14日        版次:A13    栏目:    作者:明前茶

  □明前茶

  

  “巧君阿嫂,撑腰糕我蒸好啦,等你做秤做饿了垫一口啊。”邻居阿姐笑吟吟地,以一方油纸,托着自己做的一只撑腰糕,小小的、玫红色的,上面嵌着松仁与桂花,轻悄悄放在手工秤传承人陈巧君的案头。

  陈巧君抬起头来,含笑点头,手上打磨秤杆的那一股劲儿没停,手法周全如太极推拿一般。

  这是黎里古镇上的一家特色小店,店里只卖一样东西:手工杆秤。曾经,这是生活在苏州吴江的原住民们须臾不可离身的度量用具。收获了稻米,用它来称一两百斤大米;打来了渔获,用它来称成筐的出水活鱼;为家人请医用药,用它来称中药材;甚至,婚嫁队伍中也一定要有手工杆秤,因为“秤”字的读音同“称”,在黎里老百姓看来,成双成对的杆秤寓意“称心如意”。因此,当地人挑着新娘的嫁妆,逶迤走过一座座古桥时,嫁妆箩筐上必定要插上两根杆秤。

  店铺不大,陈巧君一个人既是老板,也是工匠,还是服务员。门前就是黎里古镇的市河,如丝带一样倒映着天光云影。四周弥漫着桂花香和手工作坊特有的安静气息,桂花香在门前兜了个圈,竟也不好意思香得那么喧哗。

  陈巧君是土生土长的黎里人,她已经在迎门的工作台上静悄悄坐了30年。她一副利落的江南女性的打扮:超短发、穿厚厚的工作围裙,每天只专注一件事,那就是做秤。

  一杆手工秤,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却是个技术活。秤杆是一种名叫马尼康的原木。这种原木纹路细致、质地坚硬,能保证秤的垂直和不易变形。每一步都需要平心静气,光是秤杆的制作就要经过刨圆、打磨、包上黄铜秤头、定刻度、钉秤花、上芯子等多道工艺。陈巧君手上的活计,既需要木工的细腻,又需要懂得数学和物理的基本原理。而这百来道工序,不能有一点差错。

  安装秤基,是最难的。尤为重要的是定“叨口”。叨口,就是经过缜密测量后,在秤杆上钻出的几个孔。有了叨口,就决定了杆秤上有基秤与怀秤两种度量方法。别看只是在秤杆上钻出几个小孔,每一下可都是真功夫,位置、角度、大小,不能失之毫厘。

  在叨口上,陈巧君会小心地安装上叨子,这样一来,秤杆就有了平衡点。接下来,她还要在秤杆上测量出每一斤、每一两的位置做上标注。之后,再在标注好的刻度上钻出小花点,在钻洞中以细铜丝嵌插而后割断、锤实。一杆承重15公斤的秤,要钻近300个眼,穿300次刻度星点。

  作为吴江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巧君最拿手的工艺,就是制作金星杆秤上的秤花。只见她左手一根铜丝,轻轻一点,细小的铜丝随即嵌入杆秤孔眼;右手一把钢刀,轻轻一割,再用刀背顺势一抹,一颗金星已经生了根。这手绝活,让人看得心生赞叹。

  秤杆基本完成后,再经过打磨、清洗、打蜡,整个过程一共近百道工序。一杆秤,从小店开门一直要做到关门。要知道,最小的秤是用来做金银等贵金属买卖的,或者用来称一份5克或10克的中药材,所以陈巧君总是淡淡地微笑:“称药是为了治病救人,性命交关的,哪好马虎。”

  我们一行人,年轻一点的从来没有使用过手工秤。陈巧君戴起老花镜,一面操作,一面解答大家的疑问,比如,一杆手工秤上,处处都是传统文化的痕迹。秤的提钮,叫“毫”,“明察秋毫”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秤砣称为“权”,秤杆称为“衡”,秤砣与秤杆金风玉露一相逢,那真是心里面权衡得明明白白;秤杆上的秤星,叫作定盘星,那是良心的标记。

  如今,连穿街走巷卖青菜的农民,也可能从箩筐里拿出一台电子秤来做买卖。手工秤多半已经退出商业经营,成了文创收藏品或者喜事伴手礼。除了婚嫁,黎里这块风水宝地上的农人,有造屋、乔迁等喜事,为讨“称心如意”的口彩,仍会到陈巧君这里来定制一对杆秤。

  我问陈巧君,在黎里古镇上做杆秤,一做30年,有没有想过去外面生活?她笑着说:“我们这里与周庄同里一样漂亮,烟火气却更足,街坊邻里,做了什么好吃的都会分享。这么惬意的地方到哪里去寻?”

  这时刚好她做完手头上的一杆秤,这是一位行将做新郎的小伙子前来定做的。他将与相恋三年的女友穿中式传统婚服,走入婚姻殿堂,洞房花烛之夜,新杆秤将用来挑开新娘红艳艳的盖头。陈巧君眯起眼睛看,秤杆上的金星已经被夕阳镀亮,此时,在整个黎里古镇,所有的弄堂青石与百年缆船石上,都镀上了夕阳的光辉,金铜色的、暖橙色的,这是有力道、有主见的光辉,却有一种“寻到一生所爱”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