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专访广州市技师学院党委书记王作根:

紧扣新业态,对标新趋势 
突出技能人才供给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12月28日        版次:A14    栏目:    作者:周聪

     王作根

     学生在进行课堂练习

     广州市技师学院新校区效果图

  

  

  文/周聪 图/受访者提供

  

  轻歌曼舞,有凤来栖。

  2022年,广州市技师学院迎来建校70周年。

  作为广东技工院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领头羊和南粤最早成立的技工院校,广州市技师学院以“立德树人,德技并修”为根本,秉承“揽天下英才 育广府工匠”的育人理念,率先开创“三元一体”技工教育理论体系,在广东省技工院校中率先开设养老专业,创建“政校企协职教战略联盟”,成为人社部“企业新型学徒制”最早试点院校之一,实现广州技工院校世界技能大赛金牌零的突破……不负使命,成绩斐然。

  初心不改,行稳致远。

  站在70周年的新起点,带着新思考、新体悟、新展望,学院正以更稳健的步子走在技工教育发展的康庄大道上。接下来,学院如何进一步显著提升综合办学实力?未来怎样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高质量发展?学院党委书记王作根接受了专访——

  

  谈贯彻落实——持续推进“一体化”教育教学改革

  

  羊城晚报:学院将如何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

  王作根:党的二十大报告从6个方面作出概括和阐述,强调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立意高远、放眼未来、内涵丰富,为教育高质量发展举旗定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技能强国成为时代强音,技工教育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类型。在世界技能大赛上,技工院校夺取奖牌的半壁江山成为美谈。

  广州市技师学院作为南粤大地最早创办的技工学校,始终紧贴国家发展脉搏,始终坚持与时代同频共振。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我们擘画了新时代的蓝图,我们定接续奋斗、驰而不息。学院第一时间组织开展了系列的学习活动,切实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统一到党的二十大精神上来。我们笃信,技工教育将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上踔厉奋发,为广东制造、为中国创造澎湃卓越发展新动能!

  羊城晚报:学院将如何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王作根:从2021年开始,我们立足广东经济发展优势,服务现代产业发展,支撑转型升级,以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为中心,坚持立德树人,以专业群建设为抓手,以产业学院建设为突破点,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政校企合作,持续推进“一体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一核两翼”的校区空间布局,争取实现省内领先、全国一流,建成国家级示范性技师学院,并力争纳入高职院校序列。

  “一核两翼”,是指以科教城新校区为核心,打造华南地区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南沙校区、黄石校区为南、北两翼,北翼打造成广东技工教育发展历史和最新成果的展示窗口,南翼打造成“产、教、学、研、创”一体的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同时,贯彻落实《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为大湾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就办学定位和专业布局而言,学院将紧扣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最新业态,对标“传统产业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最新趋势,突出“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支柱产业、新兴产业技能人才供给,彰显“数字服务、智慧农业”等未来产业特色需求,形成“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双主力带动,数字服务、智慧农业双特色发展”的产教融通型专业布局。

  

  谈人才培养——着力培养国际化的“广东技工”

  

  羊城晚报: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技能人才,学院是如何培养技能人才的?

  王作根: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和实施“12345”大思政教育模式,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一个中心,扎实做好“组织”和“资源”两方面保障。

  我们围绕广东现代产业打造专业群。学院是全省技工院校中为数不多的专业覆盖第一、二、三产业的,也是最早开展“产业系”专业建构的院校之一。

  在制造业领域,我们着力打造精密制造、数字制造、智能制造、汽车制造四大专业群,已开设工业机器人应用与维修、物联网技术、智能汽车技术等21个专业。每年为珠三角地区200余家企业输送技能人才超过1600人。

  专业群建设着眼于“全链条”服务,重视各系之间专业的“合纵联合”,使得旧专业实现了改革升级。

  羊城晚报: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学院是如何开展的?

  王作根:高技能人才培养是技师学院的办学定位和职责使命。

  近年来,学院秉持“高端引领”理念,多元实施、多措并举。在世界技能大赛上,学校取得一金一银的优异成绩,成为世赛金牌学院之一。我们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学赛结合”,以世赛为标准,开设工业设计、物联网等新专业,并将世赛成果转化到日常教学中,如发挥世赛中国集训基地资源优势,组织开展国际专家研讨和选手交流赛;集合企校资源成立实现产学研一体的原型制作工作室;借助世赛组织力量与企业合作成立世赛全球培训中心等。通过系列的转化,我们的教学方法、评价标准、师资队伍正与世界接轨,并以此着力培养国际化的“广东技工”。

  高技能人才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学院作为人社部首批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单位,积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积极做实企业新型学徒制。通过校企联袂、双制培养的方式,一批批高技能人才正从学校迈向企业岗位。

  羊城晚报:如今新职业涌现,学院将如何对接好新职业,做大做强专业建设?

  王作根:新职业可简单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旧专业的基础上改造而衍生的岗位升级,一类是因新技术的赋能而出现的全新岗位。

  技工教育的特点是坚持“就业导向”,以市场为风向标,快速且前瞻性地设置专业。新职业的出现,为我们做大做强专业坚定了方向。

  学院瞄准市场指挥棒,捕捉有效信息,做好数据分析、市场调研,定好人才培养定位、人才评价标准等体系构建,确保专业建设与前沿技能技术特点与要求相吻合;建立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市场对于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地调整专业布局;加强专业布局顶层设计,培育特色优势专业集群,打造专业建设新高地,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打造名师、强师团队,铸就筑梦“梦之队”。

  根据“制造业当家”“制造业立市”,近年来,学院围绕新职业开设了一系列新专业。新能源汽车、养老专业、宠物美容和宠物医疗、物联网、工业机器人等专业更是成为就业市场的香饽饽。

  

  谈学生就业——打造一条龙优质就业服务体系

  

  羊城晚报:读技校学到真本领,找到一份好工作,是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对技校的期望。请问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何?

  王作根:高就业率是技工教育的一大特色。多年来,我院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除了就业率,我们更强调对口优质就业。

  为打造一条龙优质就业服务体系,我院主要从多个方面做好文章。优化专业布局,提升岗位产业匹配度;推进双创教育,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合作,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

  与此同时,我们加强分类指导,实施精准就业服务。从“面对面助力”的普适性服务向“点对点帮扶”的精细化服务升级,引企入校为毕业生召开现场招聘会,组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就业核心能力培训,充分发挥校友带动效应,组织优秀校友开展系列讲座和分享会,更加精准服务学生就业。同时,利用线上平台和网络资源,发挥“互联网+就业”模式潜能,持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