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对话陈新滋院士:

为科教兴国作出民办学校应有的贡献

来源:羊城晚报     2022年12月30日        版次:A15    栏目:    作者:陈亮、刘芳桦、刘苗、党晋云

     陈新滋院士

     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

     广州华商学院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亮

  实习生 刘芳桦

  通讯员 刘苗  党晋云

  图/学校提供

  

  “创百年名校,育华夏英才”,近日,广州华商学院迎来17周年校庆。风雨共进十七载,砥砺前行创未来。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华商将有哪些新谋划?学校如何对标新时代新要求推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各项事业发展?近日,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广州华商学院校长、中山大学药学院名誉院长陈新滋教授。

  

  未来展望

  “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华商力量”

  

  羊城晚报:当下,各大高校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您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提出了怎样的新要求?

  陈新滋: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进行统筹部署、单独成章,将教育工作摆在尤为重要的突出位置。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我们学校来说,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学校发展建设和中心工作,既要整体把握、全面系统,又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羊城晚报:学校接下来将如何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谋划未来五年的发展?

  陈新滋:下一步,我校将围绕扎实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工作,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校园,以“学、访、讲,读、赛、展”为重点,持续开展系列宣传学习教育活动。未来五年,华商学院将结合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十四五”规划蓝图,致力于高质量的校园文化、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高水平的教学质量等方面建设,将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切实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举措和实际成效,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华商力量。

  

  羊城晚报:在学校17周年校庆之际,您对学校发展有何期待?

  陈新滋:作为一所民办大学的校长,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华商学院将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扎根中国大地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专业特长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将发挥民办高校机制灵活、反应敏捷等优势,深入了解人民对高等教育特别是应用型大学的期望,强化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增设社会急需的专业,为科教兴国作出民办高校应有的贡献。

  

  科学研究

  “让更多老百姓真正享用我们的科研成果”

  

  羊城晚报:今年10月,美国斯坦福大学发布了本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您同时入选了“2022年度科学影响力排行榜”与“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获选后您的心情是怎样的?

  陈新滋:我对于自己个人获选没有很特别的感觉,因为我做研究已经很多年了,而且榜单是从全世界近700万名科学家中遴选出排名前2%的科学家,人数蛮多的。但是当我看到很多年轻的、我认识的老师都榜上有名,这让我很振奋、备受鼓舞。因为这些老师大部分都是40岁出头,可以看出,我国未来的科研发展潜力是无可限量的。

  

  羊城晚报:您目前的研究重点是什么?是否也遇到困难?

  陈新滋:我现在的重点还在新药的研发上。我希望在良好的基础研究的成果上继续延伸,研制出对社会有贡献的新药,让更多老百姓能真正享用到我们的科研成果。考虑到中国乙型肝炎病患众多、病因复杂,而且部分还会转为肝癌,但是相关药物缺乏,所以我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肝癌新药。当然,在抗癌新药的研发过程中也难免遇到困难。研制新药与发表论文不同,它更注重实际应用效果。比如说我们研制新药通常首先会利用细胞做测试,然后是小动物,再到大动物,一步步来。但它们与人还是有差别的,动物的测试结果不一定适用于人类。研制出来的药物在人体是否会有比较严重的副作用等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做药需要坚持,需要有遇到困难就解决困难的决心。我们目前的研究进展还不错,有一个抗癌药候选化合物正在准备申报临床。

  

  羊城晚报:作为科学家和一校之长,您觉得当前应该如何培养我国大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素养?

  陈新滋: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这种精神都是连贯相通的。在实事求是、不盲从附会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科学验证就会产生下一代的新技术。科学素养是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的。年轻人必须扎实打好基本功,装备好自己,才能更有效地学习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知识与新技术。

  科学精神是人生的正确态度。年轻人无论将来做什么工作,这种精神都是引领人生的正能量,是值得好好培养的。教育工作者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带领年轻人走上实事求是的道路。科学家应该是从小就培养的。小朋友从小就受到科学的熏陶,让他们发挥想象力,鼓励他们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创新创造,不断有正能量的反馈,他们就会对科学产生兴趣,长大就有机会选择科学探索的道路。

  

  羊城晚报:您对于想要投身于科学研究的同学有怎样的期许?

  陈新滋:我希望我们的学生是真心喜欢科研的,无论做什么研究都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能在科研中获得幸福感。科研能让人集中精神解决问题,虽然过程是艰辛的,但是一旦成功,你和团队都会获得非常强烈的、一辈子的成就感。我也相信,在中国、在华商,是没有怀才不遇的人的。有志于科研的同学,要努力先把自己提升为一个有知识、有才华、对社会有用的人,以实现未来更好的发展。

  

  引入合作

  “产学研一体化推进办学事业发展”

  

  羊城晚报:您将如何发挥好科研影响力、利用好科研资源推动华商学院创新发展?

  陈新滋:做实验科学需要一个团队共同协作、相互鼓励。我希望联合更多不同领域的朋友,整合资源优势,一起推动学校科学研究与创新发展。我有一个好朋友——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中科院外籍院士、华商学院名誉校长马里·莱恩(Jean-Marie Lehn)教授,我请他来为学校建设出谋划策,还特意将今年新建的华商学院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大楼顶楼三层作为诺贝尔奖科学家实验室。马里·莱恩教授得知此事后表示很开心,待明年疫情形势好转后,他将引入更多科研人才到华商交流合作,我也很期待。

  

  羊城晚报:目前在科研成果转化落地方面,华商学院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陈新滋:华商一直都是以教学为本,更偏向应用型大学教育,但是现在也慢慢地开始重视研究。我们申报了硕士研究点,目前正积极进行研究楼新建、实验室建设、设备购买、人才招聘、校企合作等,一步一步创建良好的科研环境。虽然华商是民办的年轻大学,资源与公立大学相比有差距,但是我们大家都很努力地对待这项事业。

  华商需要做得更好的是与校外的企业合作,产学研一体化推进办学事业发展。有企业的参与,也让学生对市场现状有更明确的认知,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用思维。华商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目前还谈不上取得很大成效。但是学校的一点点变化,就像一个新生婴儿每天成长一样,让管理者、参与者、见证者都感到高兴和期待。所以我也相信随着学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华商会慢慢地培养出更多好老师、好学生。

  

  荣誉市民

  “广州是我的第二故乡”

  

  羊城晚报:2021年您曾经获得“广州荣誉市民”称号,能否分享您和广州结缘的故事?

  陈新滋:我对广州有非常深厚的情感。我出生在台山,4岁就来到广州并在这里长大,小学读的也是一所民办学校。下课后,我经常到中山纪念堂、越秀山到处跑到处玩,我在广州度过了一个快乐的童年。

  初中我考上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现广州市第六中学),我与中山大学的缘分从那时就开始了。后来我去了香港,再出国,2003年回到广州兼任中山大学药学院首任院长。当时,我周一到周五在香港工作,周末就到广州中山大学与老师们商讨如何发展药学院。能有机会回来广州作贡献,我觉得很开心。与中大药学院的缘分至今已近20年,明年将迎来20周年院庆。

  这些年我在广州参加了很多聚会,认识了很多好朋友,向各行各业的人学习,我能感受到广州是一座很包容的城市。可以说,广州培养了我,是我的第二故乡。因为经常参加各种会议,我去过全世界很多城市,但广州和香港是让我感觉最像家的地方。

  

  羊城晚报:您与广州和香港两地都颇有渊源,您认为应如何加强两地青年的交流与联系?

  陈新滋:如果我们能够让更多香港青年来到内地,多与内地青年交流学习、建立友谊,看到国家发展的需要,会对香港青年确立成长目标有很好的影响。所以我很希望将来能利用更多渠道吸引香港青年到内地进行短期学习交流,也可以多借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将港澳台、海外青年都吸引到内地来,增强中华文化向心力,共同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