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走进齐白石旧居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1月17日        版次:A11    栏目:    作者:郝俊

  □郝俊

  

  或许是因为要探访齐白石先生的旧居,走进京城雨儿胡同的时候,总觉得雨儿胡同安静得像一幅悠长的水墨画,两边的建筑一律青砖灰瓦,犹如两抹延展的墨痕,纵深的巷子算是一段别致的留白,供路人穿越时光……

  “齐白石旧居到了!”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句,让我从想象的画卷中回过神来,抬眼发现已到旧居门前。门上匾额上是行书“齐白石旧居纪念馆”,下面一行是英文。这匾额既传统又现代,似乎寓示着这位蜚声海内外的画坛巨擘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旧居原本是一座建于清代中期的四合院建筑,1955年由文化部拨款购买,提供给齐白石居住。齐白石去世后,这里曾作为北京画院画家的创作场所。2011年,北京画院对这座建筑进行修缮,复原了白石老人晚年的生活和创作环境后正式对外开放。

  在正门处,看到不时有游人出入,三三两两的游人,看上去,好像不是在参观一处景点,而是来拜访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刚一进门,就看到“主人”正在院内迎客——庭院中央立有一尊白石老人的铜像,一袭长袍,美髯微扬,仿佛煦风拂面。老人右手拄着拐杖,慈蔼的眼神里流露出期待和喜悦,身子稍稍往前倾,正欲移步迎客入内。这尊雕像由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创作,其写意风格,让人觉得白石老人就在家中,就在眼前。

  这座四合院坐北朝南,东、南、西、北四方各有三间屋,均为硬山顶合瓦过垄脊屋面,前出廊子,房屋之间由转角廊相连。西屋和南屋主要展示齐白石的画作和相关图书资料。东屋现改建为齐白石生平展室,让人了解这位艺术大师的传奇人生。从乡间木匠到画坛巨匠,可以说,齐白石的一生就是常思进取、勤勉不懈的一生。1919年,已近花甲的齐白石正式定居北京,在接受画家陈师曾的建议之后,决定通过变法自创风格。十年间,他苦心钻研,大胆探索,令画格焕然一新,并自创“红花墨叶”一派,使其作品达到了“一花一叶扫凡胎,墨海灵光五色开”的大化之境。在齐白石近百年的人生历程中,他自称为“衰年变法”的这十载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完成了艺术生命中的一次蜕变,瓜果蔬菜、鱼虾虫鸟皆入画,使得传统文人画发生了现代变革,达到雅俗共赏的美学高度。

  在东屋展室内,有两张珍贵的奖状静静地躺在展柜中,一张是1953年1月7日文化部在齐白石93岁寿诞之日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称号的奖状,上书:“齐白石先生是中国人民杰出的艺术家,在中国美术创造上有卓越的贡献。兹值先生九三寿辰,特授予荣誉奖状。”另一张是1956年4月27日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齐白石的“国际和平奖”的奖状,这张奖状上印有著名画家毕加索画的和平鸽。上个世纪50年代,齐白石也画过以和平为主题的作品,例如《和平鸽》《百花与和平鸽》《和平胜利》等,这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白石老人内心至善纯美的心愿在笔墨世界中的表达。

  进入北屋正厅,可以看到齐白石所作的一幅寿桃图,画作两旁是一副篆书对联,上书 “大福宜富贵,长寿亦无疆”。这幅寿桃图色彩明快,对比强烈,树干仅用淡墨,桃子则红润饱满,硕大压枝,给人一种要从画纸上跳脱出来的感觉,让人从光鲜的外在美感中体会出活泼天趣的生命特征和由俗入雅的人文情怀,真正达到了以形传神、形神兼得的逸趣和佳境。齐白石有一句著名的画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绘画精神的精辟表述,也是中国哲学精神的具体体现。眼前的这幅寿桃图,其形有“艳不娇妖”之色,其神有酡颜薄醉之态,正是美在“似与不似之间”。

  面对北屋正厅,右侧是卧房,陈设简单朴素,房间家具均按白石老人当时的生活习惯摆放。左侧为画室,最显眼的就是齐白石当年用过的那张画案,画案上画笔、颜料等物一应俱全。立于画案前,再看看窗外庭院里的铜像背影,就感觉“老人家”只是刚走出画室一会儿,在院内站着,想必是作画前的凝神思考。

  在这间画室,我想多待一会儿。直到我看见一位馆内工作人员提着水桶,拿着拖把进屋打扫卫生的时候,才意识到时间不早了。这位工作人员用清洗过的拖把认真地在地砖上擦洗,可能是地砖颜色较暗,拖把擦洗后留下的水印,让地砖变得又黑又湿,此时整个地面看上去就像一方大砚台,里面盛满了刚刚磨好的“墨汁”,只等主人转身回屋,提笔蘸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