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比关注学科衔接更重要的,是培养这些好习惯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2月03日        版次:A12    栏目:关注幼小衔接4    作者:何宁

  羊城晚报记者 何宁

  

  “幼小衔接实际上是需要家长陪着孩子一起做好有效衔接。比关注学科衔接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做好身心、生活和社会适应。”广州为明学校副校长龙旭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26年,她发现,大部分家长对幼小衔接的理解过于狭隘,以为只是学习上做好准备,如果其他方面的准备做充分了,学习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两大宝典,

  建议“准小学生”家长都认真看一看

  

  2021年教育部发布的《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里有《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和《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两个附件,这两份《指导要点》对于如何进行幼小衔接给出了特别详细的建议,龙旭建议每一位即将升入小学的学生家长都认真看一看。

  孩子从幼儿园升入小学,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跨度都非常大,家长首先要了解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然后“对症下药”。

  龙旭总结了小学与幼儿园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首先,学习和生活环境变了。对于小朋友来说,小学校园要比幼儿园大很多,在幼儿园里,上课、做游戏、吃饭、午休、如厕等几乎在教室里就能完成,但是小学教室只是上课的地方,一般音乐、美术、科技课等还要去相关的功能教室。初入小学的孩子会觉得小学就像迷宫一样。

  其次,学习内容和方式变了。进入小学之后,孩子们会发现,以前在幼儿园主要以游戏为主的课堂,被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取而代之,不仅学习的知识增加了许多,上课还有很多“规矩”,比如发言之前要举手,下课铃声响了才能出教室等。

  再次,和小伙伴与老师的相处变了。在幼儿园的班里,一般有3位老师,有专门的生活老师贴心照顾着孩子。但是到了小学,突然多了很多老师,每门学科都有专门的老师,可能一下还认不全所有的老师。而同学也几乎是陌生的,要重新建立伙伴关系。

  

  四大准备,

  让孩子初入小学缩短适应期

  

  面对大变化,在距离读小学还有半年多的时间,孩子该从哪些方面做调整和适应呢?

  龙旭认为,以下四点做好了,孩子上小学后很快就能适应。

  第一,做好身心适应。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抓住一些机会告诉孩子,“你长大了哦”“马上要读小学了,在小学里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交到更多的朋友”。总之,要给孩子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对小学充满向往。

  第二,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龙旭发现,很多孩子到了小学中高年级还会有磨蹭、拖拉等毛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在入学前就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可以定时的闹钟,家长与孩子做事情时可以定时,比如每天亲子阅读半个小时,让孩子感知半个小时到底有多长。管理时间还能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因为在一年级的数学里,认知时间是重点难点内容。同时,家长要培养孩子时间管理的能力,比如把一天的时间分成上午、下午和晚上三大块,什么时间段做什么事情,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做,孩子要明确并且认真完成。这样可以让孩子逐步体会到做时间的主人。

  第三,提升孩子的交往能力。孩子进入小学后能否快速适应,很关键的一点是能否尽快融入集体。在家庭,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但如果小学还如此的话,会很难融入集体。家长不妨从现在开始引导孩子有自信、尊重他人、接受挫折和乐于助人。

  第四,做好“五个一”,培养阅读习惯。亲子阅读既能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又能极大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和学习能力。家长不妨做好这“五个一”:和孩子一起搭建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小书橱;整理出一个孩子专属的舒适读书角;每天阅读至少一刻钟;每天与孩子至少做一次关于阅读的交流;每周或每个月带孩子去一次图书馆或书店。

  此外,龙旭还推荐了几本幼小衔接的相关绘本,家长可以陪着孩子一起读。如《小阿力的大学校》《我喜欢书》《大卫上学去》《我的情绪绘本》《不要哭 清楚地说》等。

  她建议,家长平时多陪孩子一起玩游戏,也是提升孩子情商的好方法。比如天气好的时候带孩子去户外空旷的地方跑一跑、跳一跳,让孩子有足够的空间活动身体;可以带孩子戏水、玩沙子、玩颜料,下雨天穿上雨鞋踩水坑……孩子们可以不受束缚,尽情地感受和认识这个世界,自由地表达幸福、悲伤等情绪。

  

  【温馨提醒】

  

  陪着孩子一起成长,家长不能偷懒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一次重要的转折。儿童对初入学能否适应,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其今后对学校生活的态度和情感,并影响将来的学业成绩和社会成就。

  龙旭提醒家长,幼小衔接期是非常宝贵的亲子陪伴阶段,家长务必要高度重视,好好珍惜这段与孩子相处的时光。在培养孩子一个新习惯、新兴趣的时候,父母要牺牲一些自己的休息时间、娱乐时间。家长一定要陪着孩子一起成长,不能偷懒。

  龙旭强调,家长不需要纠结自己是否有科学的方法,“术”的层面是次要的,关键是多陪伴孩子,给孩子多一些耐心。“幼小衔接关键期有家长的陪伴,孩子才能更有勇气和信心去战胜新的困难,不断挑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