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既减负又锻炼思维,深受学生欢迎

跨学科融合 从探索到学校育人常态化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3月01日        版次:A20    栏目:    作者:何宁

     广州协和学校小学生正在绘制环境地图

     绘制完成的作品

     省实荔湾一小学生自己创作的绘本

 

  文/羊城晚报记者 何宁

  图/学校提供

  

  “孩子们,发挥你们的想象,把你们手中各种形状的平面图形通过拼搭、叠加等方式,创作出你们最喜欢的人物造型。同时用赤、白、黄、青、黑这中华五色来上色,并根据做好的图形讲出一个小故事。”这是最近广东实验中学荔湾学校第一小学部(以下简称“省实荔湾一小”)一年一度思维节上老师给所有学生布置的一项创意作业。今年的思维节主题是“当几何遇上色彩,又有怎样的蒙德里安(编者注:蒙德里安是几何抽象画派的先驱)”?

  “双减”之后,越来越多学校开始探索跨学科融合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与此同时,跨学科融合也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利器。

  

  现状 越来越多学校展开跨学科融合教学

  

  这十年来,国内不少学校都在进行跨学科融合,即把所有知识体系看成一个整体,相近学科“合并同类项”,组合成新课程。最著名的莫过于重庆市的谢家湾小学。早在2014年,谢家湾小学实行了一项名为“小梅花”的课程改革,把原来十几门课程,整合成了五门,专门的语文、数学、英语课都不见了,被分成“阅读与生活”“数学与实践”“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五大类,推动课程形态、课程内容、课程与人的全面整合。

  谢家湾小学的课程改革吸引了各方的关注。同时,还鼓励一些老师跨学科来任教。

  去年9月,33幅作品在广州协和学校展示:一张张一米长的大画纸里,精细地描绘着某个地区的环境——或是房屋、湖泊;或是古港、街道;又或是公园、博物馆……如果仅仅以为这是写生,那你就错了,里面可是大有来头:每幅地图均记录着孩子们小眼睛里的大发现。有的围绕“西村电动车出行”开展调查,有的关注帐篷休闲如何低碳“躺坪”,有的放眼黄埔古港的文旅低碳,更有的关注华南植物园的生态环保……

  作品种类丰富,聚焦广州的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垃圾分类、碳中和、非遗文化等。每幅地图上有清晰的图标比例尺、调查背景、调查方法、调查过程和调查建议,一幅幅精美而又有内涵的作品吸引了中学部师生驻足观赏。

  这是广州协和学校一年一度的“协和杯”青少年环境地图实践活动,也是特别受学生们欢迎的跨学科项目式研究。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协和,每年都有400多名来自一至八年级的师生和家长利用暑假时间开展实地观察、问题调研,结合思考整理资料,绘制环境地图。2022年围绕“低碳出行”主题,经过一个暑假的调研、绘制,团结合作,呈现出一幅幅精美又内涵丰富的作品。

  作为新样态学校,省实荔湾一小从2019年9月创校之初起,就明确要通过跨学科融合,让孩子们的思维活起来。校长易敏说:“我们一直在思考荔湾特色、省实气质、儿童特点,我们一直在寻找撬动思维的各个支点。跨学科的融合,当各学科之间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我们找到了这个支点。比如最初的绘本遇上美术,孩子们在绘本故事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这美不仅仅是画面美、视觉美,还有规则之美、行为之美、人性之美。这就是将德育、智育、美育合三为一,我们努力让孩子真正实现知情意行的真正统一。”

  

  优势 “减负”的同时还能锻炼思维

  

  “同学们需要进行社会调查、科学研究、撰写日志、作品绘制、视频拍摄和展示作品才能完成整个过程,是一种在社会实践中实现的大德育,同学们在此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生物、化学、物理、地理等多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思维,培养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广州协和学校环境地图项目负责老师陈哲表示,孩子们在完成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家长的加入也更增进了亲子关系。

  跨学科融合课程和活动不仅深受学生们喜爱,也是学校为学生减负的利器。广东广雅中学党委书记叶丽琳提出,“减负”很关键的一点是学校一定要做好课程统整和跨学科融合。“我们的课程设置现在大多是一段归一段,比如小学不管初中,小升初很痛苦;高中不管初中,中考也非常痛苦,浪费了初三的大好时光。所以,课程统整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课程统整就是要把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全部联通,孩子们就不会那么痛苦。看看重庆的谢家湾小学,那里的孩子上午上课,下午玩,为什么?因为他们做了课程统整”。

  早在2015年,广雅就在高中部逐步试点融合课程。比如当时高一的博雅国际班开设了文科通识课,这是将语文、历史、政治融合在一起的特色课程。对于学生们来说,上融合课程会比原先的分科上课轻松很多,因为课程经过重新整合,去除了各科目间重复的知识点,不仅提升了学习效率,跨学科融合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所以,融合课程在广雅一推出,便受到学生们的喜爱。

  

  难点 对老师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尽管跨学科融合的课程和活动深受学生们喜爱,但是对教授融合课程的老师而言,备课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比如广雅的文科通识课,刘炳瑞老师每次备课都要在半米高的一堆书中查阅资料;杜晓捷老师为了上好集生物、历史、语文、心理等科目于一体的《广雅植物》这门融合课程,开学前的那个暑假都没闲着,“因为需要查阅大量资料,仅榕树、荷花、木棉、竹子这四种植物的课程我就花了一个半月时间查资料备课”。

  省实荔湾一小创校近四年来,已经开发出“岭南佳果”“花花世界”等八门跨学科研学课程。每年的寒暑假,学校还会布置“走近航空航天”“探索生活中的家用电器”等跨学科探究作业。

  “每一门课程的研发以及研究性作业的布置,最考验老师知识的广博性、思维的灵活性、育人的深刻性。”易敏说,老师们不仅要对自己所教的专业课程要深入理解,还要具备很强的跨学科综合素养,“大家的合作精神很重要。在集体碰撞中才有思维的火花,才能更好地攻克这些课程与项目的难点——选题与过程设计。”

  在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还有一个绕不过去的难题——课时不够。“学校大部分课时是国家课程,学校自主的校本课程占比非常少,我们每周周二下午是综合实践课程时间,那个时候就是孩子们跨学科融合和选修课程的时间。这对老师来说也是极大的考验,要向每一节课要效率。”易敏说。

  在招聘老师的过程中,学校也越来越倾向招收综合能力强的老师。易敏表示,学校特别欢迎“斜杠青年”,“对于小学教学来说,知识的传授不需要太有深度,老师需要给孩子更宽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要让孩子见世面,增添生活情趣,点亮生命。所以,我们喜欢‘斜杠青年’,这些老师思维灵活,联想能力强,往往会成为教育教学中的点子大王。”

  当然,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斜杠青年”毕竟是少数,易敏也希望越来越多综合院校的毕业生能够加入到基础教育领域,在“双减”中要做好科学教育和综合素养的加法,关键还是要高素质老师来支撑和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