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岭南文化的独有个性成就广东书院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3月03日        版次:A11    栏目:专访    作者:

  王建军:(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羊城晚报:广东书院的发展大致经过哪几个阶段,有何特色?

  王建军:书院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教育组织,它重在“自由研讨学问、注重身心修养”。与当时官学重在科举的宗旨不同,书院通过祭祀与讲学传播学术、传播文化、培养人才,对地方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两宋时期,一批理学家在广东任职,如周敦颐、罗从彦等,还有一批贬谪岭南的名宦学者,如唐代的韩愈、宋代的苏轼等。他们在广东传播学术,为广东人民做了实事,因此广东地方官员兴办书院纪念他们,进一步促进了中原文化在广东的传播。

  明朝,随着广东名儒陈献章、湛若水、薛侃等人的崛起,儒学在岭南获得新的诠释,广东书院进入大发展阶段,总数达168所,仅次于江西、浙江,在全国位居第三。

  清朝,广东书院的发展走向成熟期。此时广东书院不但数量扩大,规模也不断扩大。据相关史料记载:粤秀书院和越华书院学员最多时曾达到320多人,广雅书院亦收两广学生各百,规模甚为可观。

  清代岭南地区书院数量已经领先全国。更重要的是,格致之学以及与西学有着密切关系的“杂学”也成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为国人开眼看世界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和观念储备。

  羊城晚报:广东书院对岭南文化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其中丰湖书院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王建军:广东书院近800年的发展,由弱渐强,受到中原主流文化影响,但岭南文化的独有个性才是促成广东书院文化生成的真正因素。宋元时期广东书院分别以周敦颐、苏轼、韩愈、罗从彦、张九龄等为祭祀对象,表现出鲜明的不定于一尊的包容性,为广东书院文化的个性发展留置了相当的空间;明代陈献章、湛若水这样的本土学术精英脱颖而出,推动广东书院地位在全国有效提升;清代两广总督阮元创办学海堂,后有张之洞创办广雅书院,传统士大夫的书院理想在岭南大放异彩;到晚清,广州的书院更是新旧并存,转型在望。广东书院的发展历史是国家主流教育机制与地方文化个性碰撞、交融的历史,也是广东书院文化个性形成的历史。

  历史上,丰湖书院虽几经沉浮,但为惠州、广东乃至全国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古时民间学习的地方主要有两种:一是书院,二是学宫,书院更加推崇创新、价值导向以及文化氛围的渲染。这也营造了后来惠州走出廖仲恺、叶挺等革命先进人士的文化氛围,为岭南文化增彩。

  羊城晚报:书院文化在今天有着怎样的教育意义和文化意义?

  王建军:书院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中华文明的延续与发展,尤其是对传统人文教育理想的追求作出了重要贡献。书院在人文教育和学术追求等方面始终保持其独立、兼容、批判的精神内核,这也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养分。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发扬光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