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阎晶明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偶尔参加一点学术活动,感觉当下青年学者中,浮泛之风蔓延。由于人人都有外出读博的经历,所以每个人都特别爱谈自己的导师、别人的博士,人人一副尽知学界逸闻趣事、跟哪一派权威都很热络的口吻。“我们某某老师”“清华的谁谁谁”,谁又跟谁开撕了,谁又骂谁抄袭了,谁的论文写得太绝了,谁却写得大失水准了……兴奋得一塌糊涂。好端端的奋斗青年,很快就既不谈学问,不屑说励志,也无谦卑之态,一顶博士帽让人失了本色。“我的朋友胡适之”“兄弟我在哈佛的时候”等口头禅不断出现各种翻版。 一个人应该崇尚学问而不应迷信“学界”,尤其应警惕学界门派、权威,自觉抵制华而不实、沽名钓誉的徒有其表者。就像一个作家,追求的应该是文学之美,而不是文坛的热闹,一个艺术家应该提升自己的才艺,而不是混什么圈子。文学、艺术、学术,如果有什么共同特点的话,那就是它们大多是寂寞的事业,是苦中作乐的追求过程。 鲁迅一生对所谓名流、学者、博士、权威保持警惕,经常以辛辣之语作入木三分的讽刺。我曾经动手编选出版过一本《鲁迅箴言新编》,如果让我选一条印象最深的鲁迅箴言,就选下面这一条:“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之所讲,当装作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之处,彼此最为合宜。”青年学者理当有自己的追求。学者气质、人文情怀,是与自己对学问的态度直接关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