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程京武:

新时代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3月16日        版次:A10    栏目:理响广东·马院院长谈    作者:李妹妍

     程京武

  

  栏目主持 李妹妍

  

  编者按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如何理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意义,怎样从文化角度拓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解?本期的“理响广东·马院院长谈”,羊城晚报专访了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程京武教授,深入解读“两个结合”。

  

  羊城晚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在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上,我们应如何深刻理解“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程京武: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两个结合”,既是基于高度的文化自觉对我们党百年奋斗成功经验的总结,更是立足“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为开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提供行稳致远的思想保障。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深入阐述了“两个结合”的重要性和具体内容,厘清了新征程上基于“两个结合”对理论创新的新要求、新指引、新方法,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纵深,展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文明视野。

  “两个结合”是厚植党创新理论之“根”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考察时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分析我国具体实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治国理政,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十年的历史性变革、历史性成就提供了思想保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上,既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又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到治国理政中,创新性发展到理论创新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丰厚滋养,使之成为新征程上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治国理政之道的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也是党夯实中国特色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了中国五千多年的思想智慧,是理论创新中彰显中国特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脱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创新,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理论创新百年历程上看,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条条框框或者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经验的道路都是失败的,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探索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走得通、走得稳。

  “两个结合”是站在新时代历史节点上把握历史大势的钥匙。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思维定式,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价值,同时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伟力,是坚持“两个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重要内容。

  当前,人类正在经历复杂严峻的时代考验,中国亦在改革发展中面临前所未有的风险挑战,如何更好把握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锚定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进一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建设实践,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就必须“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

  羊城晚报:党的二十大报告开创性地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一重要论断。两者的“高度契合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程京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把内涵丰富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一步聚焦到价值观念层面,从文化角度拓展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解。

  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中国传统价值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价值观的精华,两者在价值取向、价值哲学、价值宗旨存在高度契合。

  从价值取向上看,两者都以人的现实世界为立足点,关注人的价值。科学社会主义重要的理论基石唯物史观是“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强调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是“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视人为宇宙的中心,人的存在具有他物不可比拟和取代的特殊地位与卓越价值,继而从人的个体价值和群体价值角度来肯定人和推崇人。中国传统文化以世俗生活中的“仁”为中心,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以讲仁爱作为维系社会关系的道德准则。

  从价值哲学上看,实践成为二者在价值哲学高度契合性的连接点。科学社会主义以实践为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也注重践行,并以超越自我、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学说的显著特点。中国也一直有着经世致用、重视践行的文化传统,是唯物论、辩证法思想的发祥地。传统文化中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谨言传世千年,还有“知行合一重在行”的告诫,这些都是对实践的独特认识。

  从价值宗旨上看,从目标到实现手段高度契合。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及资本主义运行特殊规律的基础上,为人类理想社会指明了在“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原则下,消灭了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共产主义方向。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在终极价值追求上具有高度契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源远流长,这种理想追求始终活跃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所以,当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马克思主义输入中国后,深受传统大同思想熏陶的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之始,就注重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大同思想融会贯通,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作了铺垫。

  羊城晚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怎样实现这样的“贯通”和“融通”,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程京武: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指出:“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它内在的基因密码就在这里,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基因。所以,我们现在就是要理直气壮、很自豪地去做这件事,去挖掘、去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新时代更好地“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就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关键点,是党理论创新的重点,是马克思主义是否能牢牢扎根中国大地的难点。

  一是要提炼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激发传统文化活力和生命力,把传统文化的内容、形式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好,发展好,打造与时代发展相匹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要强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性,深挖二者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目标指向的相似性。凝炼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表达方式,建设好既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彰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理论体系。三是要在“贯”和“融”上作好文章,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不是点对点的连线和绝对的一一对应,而是系统性贯通、整体性思考;二者的融合也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个长期培育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把马克思主义“融”入日常生活。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行,在于其作为开放的、发展的理论,很好地与中国人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民族心理、价值观念相结合,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精神理念中不断发展创新,彰显出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我们仍需持续发掘更深层次“契合”,沿着更加有机结合的路径,为实现创造性的“融合”绵绵用力、久久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