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朝清 一场公益诉讼,为持续20多年的“树房之争”画上了句号。在温州市苍南县南宋镇有一棵树龄约920岁的古樟树。在离树干不到4米的地方,建有一栋两层楼房,造成树冠生长形成一个巨大缺口,加上水泥地面阻碍根系生长,整棵树已倾斜。近日,随着违建楼房轰然倒下,古樟树终于得以伸展筋骨,健康生长。(3月19日浙江日报) 920岁的稀缺古树,没有得到“温柔相待”,过得很是“憋屈”。从早年的简易石头房到20世纪90年代扩建成铁皮房,再到数年前改建成两层砖混楼房,房屋品质越来越好、占用空间越来越大,让古树的生存生态逐渐恶化。在空间有限的格局下,“树房之争”说到底,就是一个价值排序的问题。究竟是对古树的境遇采取沉默、放任的态度,还是通过“制度补血”,让古树重焕生机? 面对公共部门多次协商将房屋拆掉,房主却显得理直气壮。一方面,从20多年前建成铁皮房再到几年前建成两层砖混楼房,并没有遭遇过禁令;另一方面,在广袤的乡村,这样的房子并非个例,别人的不拆凭什么拆我的?面对房主的自说自话、自弹自唱,当地找来的技术外援作出了古樟树有倾倒趋势、必须及时救治的判断;当地找来的司法外援通过调查卫星影像等资料,确定了该楼房存在改建的事实。 按照相关规定,在古树名木保护范围内,原有建筑不允许改建扩建。就此而言,房主的所作所为已经违规,“树房之争”所谓“存在即合理”也经不起推敲。通过公益诉讼听证会的方式,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古树专家、当地乡贤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彰显了一个地方对保护古树名木的重视。“为920岁古樟打官司”的背后,不仅有司法力量的介入,也有各界人士的“撑腰”。 古树名木是悠久历史的见证者和讲述者,是不可再生的自然文化遗产。古树名木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生态、历史、文化、科学、景观和经济价值。从宏观层面讲,加强古树名木保护,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微观层面来看,古树不仅具有绿化功能和审美价值,还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多元情感和文化基因,有助于守望老百姓的精神家园。 “为920岁古樟打官司”并非小题大做,而是一种价值理性的回归。在司法压力和舆论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听证会结束后,房主主动提出拆除相应违建,“树房之争”得到了妥善解决。 作为“会呼吸的历史”,古树一直被视为一个地方悠久历史和生态文明的象征。保护古树名木表面上会损害短期的经济利益,实际上却会带来更持久的文化效益和社会效益,甚至会成为一个地方的名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给予古树名木更多的文化认同,重塑价值排序,“为920岁古樟打官司”的样本价值不容忽视。
-
即时新闻
“为920岁古樟打官司”并非小题大做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3月20日
版次:A04
栏目:热点快评
作者:杨朝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