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星空”主页面 |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王隽杰 “给每个逝去的人留一条微博,给每个逝去的人一个纪念之地。”这是微博账号“逝者如斯夫dead”运营者们想要实现的愿景。创立12年,发布超过5800条微博,经手三代运营者,“逝者如斯夫dead”的主题是死亡和思念。 点开“逝者如斯夫dead”的主页,那些逝去的人中有父亲、女儿、爱人、朋友,他们或死于疾病,或死于意外,他们的故事留存于网络上,接受亲朋好友的缅怀以及陌生人的悼念。 不觉间,清明又至。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采访了多位“逝者如斯夫dead”的运营者、关注者以及研究生死学的高校教授,听听他们如何看待网络时代的线上纪念,又如何理解死亡。 为每个平凡人网上立碑 今年2月7日,素妍的母亲去世了。这场意外来得如此之快,从母亲发病呼吸困难到在ICU病房去世,前后不过两天时间,“太快了,真的太快了,人一倒下瞬间就没了。” 43岁的素妍在武汉一所老年大学当手工课老师,这是她第一次经历至亲离去。突然的刺激,几乎击溃了素妍。在母亲刚去世的头一个月里,她几乎每天都会哭,吃不下饭,一下子瘦了8斤。 一个月过后,素妍以为自己走出来的时候,才发现更大的悲伤在等待着自己。母亲刚去世时,素妍要料理后事、安顿家人,忙碌得没有时间感伤。在一切事务处理完毕后,失去亲人的痛苦开始占据空虚的时间。“有一天送完孩子上学,一个人回家,看到母亲生前的物品,越想越伤心,瘫倒在床上,浑身没有一点力气。”那时素妍在想,要是没有孩子需要照顾,真不如跟妈妈一起走了。 为了排遣内心郁积的悲痛,素妍在互联网上搜索“妈妈去世”等关键词,希望能从别人的经历中获得力量。很快,她发现了一个名为“逝者如斯夫dead”的微博账号。在这里,有各种各样的逝者故事,当然也不乏与母亲相关的。 看到网友们分享的故事,素妍感叹生命无常,心里也多少得到了一些安抚,“原来有很多人和自己一样,正在经历失去亲人的悲伤。”3月27日,在一条纪念母亲的微博下,素妍留了言:“我也想我的妈妈,一个月前离开我,那个最爱我、爱我超过她自己的妈妈!”这句话打完之后,她感觉到心头压着的巨石微微松动了些。 “逝者如斯夫dead”早在2011年7月3日开通,距今发布近5900条微博。博主会根据网友投稿或公开资料整理,记录一个个逝者故事,再将一篇篇“讣闻”发布在互联网上。 “逝者如斯夫dead”的关注列表里几乎都是故去之人,大部分账号自被关注的那刻起,永远不会再更新。他们当中有警察、歌手、大学教授、游戏主播,还有许多没什么特殊身份的普通人。 2019年,曾有网友向时任“逝者如斯夫dead”的运营者李冰提问:“您为何要做这个?”“为每个平凡人立碑。”李冰答道。 “网络入殓师”已传承三代 “逝者如斯夫dead”的创始人名为林东平,2011年7月3日,一位互联网知名人士的死亡触动了还在IT行业工作的他。当天他发布了“逝者如斯夫dead”的第一条微博,“@吴征原凤凰网副总编辑、现百事通运营官,昨天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39岁。” 在创立之初,林东平并无太多人文关怀方面的想法,只是出于互联网产品设计思维,尝试关注“死亡”这个新的细分领域。早期,他发布的内容多是公众人物,且内容简短,只有寥寥数语。 真正让林东平开始对“逝者如斯夫dead”投注个人情感的,是一个长春男孩的死。那是在2012年2月,这个男孩一直在网络求助,称自己得了急性肺炎,急需3万元治疗,希望有好心人帮忙,可没有多少人关注他。不久后,林东平得知了他去世的消息。 2012年2月27日,林东平为这个男孩写了条微博,“@XXX,2012-02-20去世。终年25岁。急性肺炎。这是一位在微博上很孤独的网友,2月10日从凌晨起,他绝望地发出十数条微博求助。无奈到去世为止,也只有最高为2的转发量。我点了关注,成为他第26位粉丝。” 此后,林东平开始关注逝者生前的故事,他会把逝者的微博从头到尾翻看一遍再动笔写“讣闻”,有时会添加几句自己的感慨。在林东平的运营下,“逝者如斯夫dead”逐渐积累了数万粉丝,也开始有逝者亲友主动投稿。 2017年,林东平忙于其他工作,将账号交给武汉的一个团队托管,新接手的负责人李冰希望“逝者如斯夫dead”能发挥更大的作用。他曾说:对许多人来说,人生真的是来受难的,我们想通过一些努力,在他们渡难的时候能帮他们一把。 李冰接手后,依旧会每天发布逝者信息。他还开设了一个名为“战胜抑郁症”的新话题,希望能通过科普相关知识帮助抑郁症病人。 到了2020年夏天,“逝者如斯夫dead”迎来了第三位运营者——当时仍在华中科技大学读研的吴孜彧,她继续记录着鲜活生命的逝去。目前,吴孜彧每天会处理上百条私信,“除了一些逻辑混乱表述不清的,只要是用户真情实感的投稿,我们基本都会发布。”她说。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吴孜彧觉得自己工作的意义和电影《寻梦环游记》表达的主旨是一样的。“逝者如斯夫dead”正是为逝者的家属提供一个安放回忆的场所。 可为逝者线上创建“星星” 在打理“逝者如斯夫dead”之外,吴孜彧还负责运营一个名为“思念星空”的线上纪念小程序,在这个虚拟空间中,人们可以为逝去的亲人、朋友创建一颗独属于他(她)的“星星”,向逝者告别、倾诉。 这个小程序最早由李冰打造,他觉得微博投稿这种方式也许不足以寄托对逝者的怀念,便推出了一个功能更齐备的“虚拟公墓”。“思念星空”在设计之初就有别于基调灰暗的线上纪念网站,橙黄色的主色调让人内心平静,用户可以在这里发布图文,也可以给别人留言,相互安慰。 2020年夏,此前由于运营不善被搁置的“思念星空”也被移交到吴孜彧手中,她十分上心这个“很有意义”的项目,更新产品界面,完善各类服务。在2021年底,推出全新升级的“思念星空”,如今已吸引了数万人在此寄托相思。 今年28岁的朱婕是“思念星空”的“重度”用户,她在每晚睡觉前,都会在这里跟去年7月离世的爷爷“说说话”,为爷爷点根蜡烛,送朵花。“今天吃到什么美食、工作中有什么烦心事”,她都会在爷爷的“星球”上向他倾诉,“每次我在这里打字,总感觉爷爷真的听到了,似乎他从来没有离开过一样。” 朱婕没有告诉其他家人她会在线上纪念爷爷,这是独属于她和爷爷的空间。朱婕觉得跟爷爷“对话”可以给她力量,帮助她走出悲伤,重新走入生活。 不过,像朱婕这样的用户并不多。吴孜彧称,“思念星空”中有几万个为逝者创建的星球,70%的用户会慢慢减少使用频率,就像在现实中的墓园一样,只有在重大的节日会上线看望、祭拜。 对于“思念星空”的未来发展,吴孜彧考虑过引进更多的新技术,比如 ChatGPT、VR等,让用户在更拟真的环境中与逝者“交流”。吴孜彧常常会被人性的美好感动,有些用户刚刚失去亲人,正处于悲痛之中,看到其他人发布的纪念内容,还会留言“你一定要加油、坚持”。每每此时,吴孜彧会感觉到自己工作的意义所在。 朱婕最后一次看望爷爷,是在他去世的一周前,她带去的那包饼干,爷爷很喜欢吃。朱婕回去后,特地买了很多饼干留给爷爷,结果还没送过去,爷爷就去世了。每次想到爷爷,她总是充满了遗憾,“我总觉得之前对爷爷不够好,我应该更关注他的。” 在采访中,当记者问及“逝者如斯夫dead”或“思念星空”的意义时,几乎每个采访对象的答案里都包括有这条:“提醒我更多关注身边的人”。(文中素妍、李冰、朱婕均为化名) 学者声音: “网络公墓”切合新时代需要 作为最早在国内高校开设《生死学》课程的教授,广州大学教授胡宜安认为,“逝者如斯夫dead”这种账号是一种非常好的死亡教育方式,人们感受到人生无常,自然会更珍惜当下。 胡宜安说,“网络公墓”这一形式正好切合了新时代的需要。人们失去所爱之人后,内心积压的情绪总要有一个出口发泄出来。在传统社会,人们会与家人一起通过祭祀、上坟等方式抒发情绪,但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流动,越来越多的人远离亲人与故土在外地谋生,“网络公墓”这一超越时空的平台就起到了替代性的作用。 不过,胡宜安认为网络祭祀毕竟是在虚拟空间发生,人们可以在忌日、清明等特定的时间节点祭拜,最好不要沉湎其中,影响日常生活。网络祭祀有其便利所在,线下祭拜也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