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在某些领域领跑全国乃至世界,“广东造”如何突围?

专家论道广东制造业这么干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4月11日        版次:A14    栏目:    作者:许张超、董鹏程

     广东汽车产业突破万亿元营业收入 新华社发

  

  羊城晚报记者 许张超 董鹏程

  

  新一代电子信息、现代轻工纺织等8个万亿级支柱产业集群,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4418亿元,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入选数量全国第一……自2020年启动“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以来,广东以“链长+链主制”为引导促进产业链“补链、延链、固链、强链”,已成为推动形成全省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从工业2.0到工业4.0,再到5G、无人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领跑全国乃至世界,广东制造业在全球阵列中不断攀升。然而,广东的制造业仍然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协调、产业分工格局不完善等问题,以及全球范围内脱钩、去全球化、逆全球化等变局,如何因应变局做强做优做大广东制造业?羊城晚报记者近日采访了著名学者周其仁、陶锋、万陆。

  

  锻造产业集群“硬实力”

  

  记者注意到,为高起点、稳中求进培育发展产业集群,广东在2020年出台了战略性产业集群“1+20”政策文件,还建立了“链长+链主制”,并构建“1+20+21”产业集群专班工作机制。当时,“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立足于“稳”,所选取的产业集群产值在5000亿元以上;“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着眼于“进”,所选取的产业集群产值在2000亿元以内。

  如今,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已成为广东稳经济的“压舱石”。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数据显示,2022年汽车产业首次实现超万亿元营业收入,全省万亿元产业集群矩阵再添一“员”,已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现代轻工纺织、先进材料、绿色石化、现代农业与食品、智能家电、软件与信息服务、汽车8个万亿级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广东在发展产业集群方面也有短板。“一方面是创新能力不足,尤其是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我们存在着一些短板;另一方面是产业链上游建设不足,尤其是缺乏基础性的关键部件。” 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陶锋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在产品质量建设方面同样比较落后,龙头企业较少,在国际上很难建立起竞争优势。除此之外,广东的产业集群在分布上较为分散,难以产生外部优势。”

  要想实现产业集群发展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减少对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资本的约束,培育和增进市场的功能,让市场主体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决定性力量”。陶锋向记者透露:“其次,我们需要在产业集群的平台和载体上投入更多的公共资金,从硬件和软件上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搭建更好的平台。”

  陶锋表示,从硬件上看,园区应该保障企业的交通连接、信息通讯、污染排放等需求,从而推动建设更大的产业集群;从软件上看,园区应该提供教育和医疗等公共服务,从而为市场主体创造更好的服务条件,为生产者创造一个更自在的空间。“要想建设一个创新的生态,最重要的是让生活和工作在这里的人们感到自在、自由,给人们提供一个休闲、讨论的空间,这种宽松的环境才更有利于创新。”

  

  优化产业链分工布局

  

  “广东省作为制造大省,产业基础实、经济韧性强,全省经济总量占全国1/10,工业增加值占全国1/8,工业基础、产业链、产业配套体系非常完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很强,这些都是广东(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底气。” 广东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万陆强调,科技创新能力强劲、民营经济发达、营商环境优越等构成了广东发展的多重底气。

  然而,对标国内和国际上先进的产业集群建设经验,广东的产业集群仍存在大而不强、区域协同能力较弱等问题。如何把这一短板转化为“潜力板”?万陆提到,像一些产业集群涉及到的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以及很多重大装备,这些并没有掌握在国内企业手里,存在着被卡脖子的风险,这是目前省内产业链存在的最大、最明显的薄弱环节,因此之前提出过“强链”“补链”的举措。

  万陆建议,广东要积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补齐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这“四基”;通过实施重大基础装备的攻关工程,推动重大基础装备攻关了;还要健全产业基础支撑体系,包括创新中心、生产应用的示范平台、创新平台、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完善技术工艺基础数据库等。

  “在产业转移中有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特别是在东西两翼,有很多资本密集型的大项目,这些项目转移以后,对当地经济的短期作用很大,但他们并没有有效带动当地的产业发展,引进的项目没有和当地的中小企业成链成群。”万陆还提到,加快集群发展、加快产业链招商,大中小企业的协同发展非常重要。

  “从整个广东省角度来说,要增强跨区域的产业协同和创新协同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万陆建议,要把珠三角地区和东西两翼、北部山区结合起来,根据各地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深化区域分工,做好产业转移和产业链的延伸,在全省范围内构建一个产业链布局合理的区域生产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广东大力推动大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和省级产业园区提质增效,以建立有序的产业拓展转移和承接格局,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仅在去年,7个大型产业集聚区新开工项目576个、新投产项目443个,实现工业投资2192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441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9.5%、5.7%。

  

  “出海”开拓全球大市场

  

  “(中国)早年靠什么杀进这个全球竞争去的呢?是靠成本优势杀进去的。但是40年过去了,低成本的优势也在发生变化,到了2017年左右,中国经济就夹到了中间,上头还有发达国家的独到性优势压着中国的制造业,下面有越南、印度后开发国家、后开放国家它的低成本竞争。”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原院长周其仁说。

  制造业如何摆脱“脱钩”与“出海”突围的困境?周其仁列举了佛山科达、美的等企业布局海外的案例,提出企业要找到突围之路,就要善于走出去布局才能做大做强。“像(走到越南的)某家国内卫浴企业,它就是从当地平地建起一个当地的供应链,这些厂跟我们在广东看的很多厂没有区别,因为摸索出来的成熟工业技术复制起来比从头搞快多了。”周其仁说。

  周其仁指出,工业制造不光是产品能力,还有工厂的能力,也就是从头建起工厂的能力;在一个国家范围内看,产业升级就会往下淘汰(一些低端产能),然而在全球看这是生产力,我们要淘汰的产能在别的地方可能是稀缺的,可以在当地带来就业、税收,像佛山的很多企业都开到了越南、柬埔寨、埃及、土耳其、非洲甚至发达国家。

  “为什么要出海?其实制造业从来就不会(一直在)在一个地方。” 周其仁强调,过去几次产业大转移,从英国到德国、到美国,从美国到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从四小龙到中国大陆,完全靠中国制造卖到全世界是不会康庄大道一直走下去的。他表示,国内制造业企业要有闯的勇气,到当地去建厂、用当地工人、用当地资源,这等于输出的是技术、输出的是关键要素、输出的是生产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