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财经评论员 戚耀琪 上月底,美国的生命未来研究所向全社会发布了一封《暂停大型人工智能研究》的公开信,呼吁所有人工智能实验室立即暂停比GPT-4更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的训练,暂停时间至少为6个月。截至目前,上千名科技大佬和AI专家签署了公开信。 按照公开信所言“高级AI可能代表地球生命史上的深刻变化,应该以相应的关照和资源进行规划和管理,不幸的是,这种级别的规划和管理并没有发生,最近几个月人工智能实验室陷入了一场失控的竞赛”,“我们是否应该发展最终可能比我们更多、更聪明,淘汰并取代我们的非人类思维?” 高盛研究发现,目前欧美约有三分之二的工作岗位都在某种程度上受到AI自动化趋势的影响,而多达四分之一的当前岗位有可能最终被完全取代。或许,岗位消失才是最直接能够看到的“可怕”的事情。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学会用AI赚钱谋生了,AI就得停掉吗? 从常识来看,人工智能取代人脑,就像机器人取代人体,甚至和200多年前工业革命的机器取代人手,都是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现实。如果一项新技术是有生命力的,就会自动生长。所有对于新技术应用的恐惧,都无法直接阻挡其蔓延。这种蔓延在提升生产力的同时,必然也会带来“负面效应”。可对于负面的想象力,尤其是伦理学、法学甚至文学的思考是不是就能压倒新技术层面的持续生长? “打败你的不是AI,而是会使用AI的人”。一个社会真正走向现代化,依靠的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推进,而不是停留在手工业的发达。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提升的是人们应用机器与电脑的技能而不是把机器停下来,回归到手工作坊。计算科学的应用催生的是会用信息工具进行沟通协作的人,而不是去保护只能使用算盘的人。 如果说“我们不能确认一项技术对任何个人和已有的规则是安全的,就不该接受它”。那这种观点无非是祈求跑在第一的人先停下脚步而已,可是先行者在6个月之后就永远暂停吗?当然不可能。 要解决技术带来的这些想象中的威胁,唯一的办法恰恰就是持续的研发与改进,而不是按下暂停键。怎么改进?那就是开放测试。让新技术小规模内大量的应用和试错,把它的谬误和对人的冲击、灾难都试验出来。通过用户和社会实质性确认它的短板与不足。只有这样,当技术走向普罗大众的时候,才不会引发难以挽救的灾难后果。 何况谁最先去试错,谁的经验和数据就会最充足,应对方法也就越多,社会接受速度就越快。跟随者亦步亦趋或许安全,可是核心技术和制度创新就不归自己了,还是得去买、去抄、去模仿了,又谈何领先!
-
即时新闻
暂停AI研究是因噎废食 积极试错才是真正出路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4月11日
版次:A14
栏目:财经辣评
作者:戚耀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