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亚平 |
文/羊城晚报记者 文 艺 图/羊城晚报记者 钟振彬 两次报考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我叫崔亚平,在南越王博物院藏品管理部工作,负责南越王墓遗址及院内藏品的预防性保护。自从2006年进馆,我工作已超过17年了。 我的家乡在陕西省咸阳市。大家都知道陕西是文物大省,地下文物资源非常丰富,我的爸爸对历史、考古有浓厚兴趣,受他的影响,我大学选择了文物保护技术专业。 我的母校西北大学是我国第一家开办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高校,几十年来培养了大量文物保护技术人才,可以说占了文博行业的半壁江山都不为过。 说起来,我跟南越王墓渊源不浅。大三暑假,老师带我们到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参观,正好看到了南越王墓出土文物的外展。这次展览让我见识到了跟我们陕西,还有山西、河南等完全不一样的文物风情。印象深刻的是大量精美玉器,同时,鎏金的屏风托座和朱雀顶饰,也让我感受到不一样的考古学文化内涵。 本科毕业那年,我向原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现为南越王博物院)投递了简历。当然,我最终还是考研去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毕业时,我又一次投简历,最终成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一员。 预防性保护不仅仅是添置设备 关于文物保护,大家了解得最多的可能是文物修复。尤其是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后,公众对文物修复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和兴趣。而对于文物保护以及预防性保护,人们仍知之甚少。 对文物保存环境实施控制,从而减少外部环境不利因素的影响,延长文物寿命,称为预防性保护。如果说文物修复可以看作外科医生为文物“动手术”,文物保护是全科医生为文物“治病”,那预防性保护则是保健医生防止文物“生病”。我目前就是一名“保健医生”。 洁净、适合、稳定的环境是我们的追求,这对文物“延年益寿”至关重要。通过布设监测系统,让传感器充当我们的“眼睛”,帮助我们感知文物所处的环境信息,这样的“眼睛”既有气象站,也有不同类别的传感器。 院内我们采取的策略是“大环境控温,小环境控湿”,其中湿度调控是重中之重。大环境温度我们通过中央空调进行调控,设定的温度是20℃,而库房和展柜的小环境则是进行湿度控制。 此外,南越文王墓遗址的预防性保护策略和展厅又不一样,它要做的是防范漏水、回南天冷表面结露、湿季高湿、干季风化作用明显等高风险影响,以保持全年状态的相对稳定。 今年是南越王墓发掘的四十周年。这四十年,实际上也是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发展的四十年。我认为,预防性保护不仅仅是添置设备,而是以终为始以延长文物寿命为目标。文物以何种面目见到我们,我们又要将它以何种面目交给子孙后代?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文物能够以更好的状态长久保存,子孙后代依然能感受到我们初见它时的那份悸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