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记者专访王殿军校长 |
广州博萃德学校是王殿军再出发的新起点 |
文/羊城晚报记者 陈晓璇 实习生 钟紫佩 图/钟钦(除学校提供外) 从今年年初开始,广州的家长对王殿军这位老校长越来越熟悉了,原来这位北方的校长真正“南下”啦!如果说东莞的清澜山学校和广州的清华附中湾区学校是王殿军南下办教育的探路,那么当前王殿军担任广州博萃德学校总督学兼荣誉校长,这是他退休后选择扎根湾区实现教育理想的新起点。近日,羊城晚报记者专访王殿军,与他谈这么多年重视国际教育的初衷,谈真正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及面对AI时代教育的变与不变等话题。 办国际特色教育,让中国教育走向世界 羊城晚报:欢迎王殿军校长南下办教育,支持湾区教育的发展,您感觉这边的整个教育氛围怎么样? 王殿军:我觉得这边的教育整体氛围挺好的,湾区国际教育的类型比较丰富,对教育的多样化和丰富性比较接受,政府也颁发各种举措鼓励民办教育的发展,鼓励国际特色学校的发展,所以我觉得态势非常好。 羊城晚报:您之前在清华附中做了多年的校长,为什么在公办学校时就那么注重国际教育? 王殿军:我重视国际教育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就是想让国际教育帮我们培养更好的人。因为公办教育以中高考为主,会出现唯分数论这种现象。到现在为止,大多学校都还是走强化训练那一套,我认为强化训练、反复训练、超前学习、把复习时间拉长这种教育其实对于培养优秀人才是非常不利的。而国际教育的环境比较宽松,能够让孩子个性发展,培养出一些拔尖人才,所以我希望国际教育能弥补应试教育这方面的不足。 第二,我想让国际教育好的、宝贵的经验和做法给公立教育带来启发和借鉴。如果我们做了一些高品质、高水平国际特色教育,我们就可以在身边见到真正的国际水平、国际品质教育是怎样的,知道哪些东西值得学习和借鉴,比如教学方式、评价方式、学习方式、课程、课堂的组织形态等。 但我也强调,在做国际教育的时候不能够一味地照搬照抄,我们不能抄作业,要把国外先进的东西和中国的东西结合起来,让我们的孩子既有中国文化的根基,又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这样孩子才能走得更远。 羊城晚报:在教育生态上,您觉得是北方更“卷”还是南方更“卷”一些? 王殿军:在国际教育方面,我觉得还是南方更“卷”一些。我了解到湾区有一些学校,他们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参加标准化考试,就让孩子不断地刷题,在我心目当中,国际教育不是那样的,而应该是有特别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和选择,孩子们个性成长的空间更多,而不是围绕着国外大学比较重视的一些标准化考试去组织教学,这完全是把中国的应试教育又搬到国际教育里去,照搬这个理念,我是坚决不认可的。我们不能以国际教育的名义,用应试教育的那一套进行改良,变成为国际化升学考试作准备的教育,这样的教育其实没什么意义,就是另一种应试教育。 羊城晚报:您为何加入博萃德学校?这将是一所怎样的学校? 王殿军:因为博萃德学校的战略合作伙伴跟我的教育价值比较一致,他们想让中国教育融合国际教育之后形成特色走向世界,这是我的一个教育梦想,博萃德学校是我再出发的起点,目标成为中国顶尖双语学校。在课程方面,博萃德学校夯实中国国家课程基础,融入国际化课程元素,秉持严谨治学,同时注重发展体育、艺术和STEAM教育。在这个互联互通的社会,博萃德也将是一个教育生态系统,联通和嫁接粤港澳乃至全球优质教育。我们将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拓宽视野的学习机会,培养他们的好奇心,提高幸福感,找到个人理想抱负。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备挑战未来的思维与能力,让他们走出校园进入高速发展的世界中始终出色如一。 培养创新人才,要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 羊城晚报:为什么我们培养的创新人才,从 0 到 1 的能力是比较缺乏的? 王殿军: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教孩子从小到大要听话,但是在好多国家他们是特别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为什么我们国家很难有人做到,就是因为我们从小一直在扼杀孩子的问题意识、好奇心和想象力。想让孩子有从0到 1 的突破性创新,我们不能让他们只围着考试科目转,应该让孩子们多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我们要让孩子多花一些精力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打破砂锅问到底,在我们这种呵护和保护下,孩子才能够有从0到1的这种意识,看到别人没看到,发现别人没发现,想到别人没想到,问到这个世界上没人能回答的问题,他就很成功。 羊城晚报:我们发现有些学校在做拔尖人才的培养,这个过程中好像有点拔苗助长的趋势,这个现象您有没有发现? 王殿军:这个其实说到底还是现在的选拔体系导致的,因为现在的选拔体系受两个方面影响比较大:一个是考试,另一个是竞赛。这个“拔苗”其实最主要的是好多人很早地把有天赋的孩子抓到自己手里,然后要么让他去中高考,要么就是让他去做学科竞赛。我认为这两个都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相反方向的,因为竞赛学的内容都是有标准答案和固定方法的,培养创新人才一定是从小锻炼他找到一个新问题——没人研究过的问题,不知道结果的问题,不知道怎么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够培养出创新人才。 羊城晚报:还是想问您一个很经典的问题:如何看待小学生学奥数? 王殿军:作为一个数学教授,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是绝对反对很小就去学所谓的奥数,好好把教科书里的数学想明白、学明白、理解透彻就足够。不过,虽然我反对低龄段孩子学奥数,但并不认为奥数是所有人都不该学的,有些孩子特别擅长学奥数那可以学,但是我强调的是要在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培养,千万不能牺牲全面发展,尤其中小学是一座高楼大厦奠基的阶段,我们一定不要忘记这个孩子未来的路很长,而且从科学发展上来讲,一个人的知识领域如果太狭窄,也不利于他未来的成长。 发现体育综合的教育价值,让孩子们活出自己 羊城晚报:“无体育,不清华”是您一个很重要的教育理念,为什么这么重视体育? 王殿军:我们总是把体育看得比较简单,觉得就是孩子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实际上体育不仅仅是有健康的身体,最主要的是对体格的养成,对心理健康的锻炼也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在体育过程当中,人们会遭遇好多的挫折和失败,这些种种状况都可以锻炼孩子,让孩子有强壮的身体,心理更加健康。所以我觉得我们要看到体育综合的教育价值,不能只看到体育强身健体的效果。养成终身运动习惯,对未来的生活、身体健康和幸福都会有影响。 羊城晚报:现在很多小孩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您觉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问题出现? 王殿军:大部分孩子从小到大都是按照社会约定俗成的轨道在成长,被动地接受安排。随着年龄增长,他的自我意识觉醒,就会想让家长关注他的想法和追求,但是有些家长和老师根本不听,根本不想了解他。孩子从小到大一直在这种被动的、有压力的氛围和环境下成长。长此以往,就会对他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 所以,首先我们得把环境创造好,让孩子们活出自己,不要按我们大人、家庭、老师设计的那个模型去发展自己。另外,我觉得孩子在身心发展的过程中,他会遇到一些关键的阶段,这个时候老师如果能经常跟他谈心,家长能够经常跟他交流,孩子的心可能就能够打开,就不会执着于一个想不通的问题。教育其实可以有许多方式,家庭也有许多方式帮孩子去减压,这样的话心理问题就会少很多。 教育改革不是要取消高考,关键在于改变评价制度 羊城晚报:您做了这么多年的教育,我们的教育改革一直在路上,那您觉得我们的教育改革什么时候才能够达到我们比较满意的状态? 王殿军:从国家发展上来讲,培养人才的能力不太足,教育肯定是第一责任人,所以教育体制应该要改。但体制要改谈何容易,我们国家特别大,公平、诚信、教育均衡这些大家都特别注重。大家担心取消高考可能会引起社会化的不公平,但是实际上根本不是要取消高考,而是要把高考作为唯一的录取标准变成高考只是参考之一,这个实际上应该是能做到的。 所以我觉得高考改革我们要抓它的关键点,关键点其实是教育评价,尤其是学生评价,因为我们要用这个评价来决定谁能上什么学校,如果这个评价是科学的,就会引导到基础教育的积极性发展,会改变应试化。总有一天我们要打破应试教育这个体系,打破唯分数论的这种现象,这个日子可能不会那么快到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我觉得可能没准还得10 年左右,但现在已经看到了曙光,因为我们发现了问题,知道目标在哪里。 AI让我们的教育觉醒,不要再以知识为中心 羊城晚报:您觉得面对AI 时代的到来,我们的教育将遇到哪些挑战?我们可以怎样应用人工智能? 王殿军:AI其实对中国教育来讲还是有好处的,中国教育过去太强调知识,我们把让孩子记、背、用更多的知识,作为我们所有教育的唯一目的,忽略了知识的来龙去脉,忽略了在学知识时候最主要是为了学习知识的创造过程、发现过程,是为了学会掌握发现知识的能力,这样未来才能够用这种能力创造新的知识。 ChatGPT其实给我们中国的教育启迪就是学知识的目的是启迪智慧,提高能力,是为了掌握发现新知识的方法,成为创新人才,而不是把过去的知识全记住。我们现在应该觉醒,不要再以知识为中心,要以能力培养为方向,素质培养为方向。未来我希望有些机器人能成为我们老师的助手、同学们的辅导员。但是情感的东西、品格的东西,还是需要人类的,所以我不认为它会挑战老师的职业,但会改变老师的教学思路、理念,也会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希望人工智能在发现孩子的个性特点、智力结构、能力兴趣之后,基于一些必要的测评系统和大数据分析,能给孩子一个比较好的画像,让我们可以因材施教。 【人物档案】 王殿军:国家督学、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原校长,1960年出生。1997年7月在北京大学数学学院获博士学位,1997年8月至1999年7月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博士后。1999年8月至2006年12月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党委书记。2007年1月起任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校长,2022年7月卸任,任期15年。2023年3月出任广州博萃德学校总督学兼荣誉校长。 曾获得“当代教育名家”荣誉称号、“全国特色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全国特色教育杰出校长”称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清华大学优秀党员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