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啸 说到林纾,人们首先想到的,大约是他的翻译家身份。经他之手,问世了170多种文学翻译作品,其影响波及面之广、之深,至少近代翻译史上无人可及。但这既是他在文坛上声名远扬的缘故,也是他遭当时和后人诟病或质疑的原因所在——他不懂外语,一个不懂外语的人,居然被称为翻译家? 是的,林纾的翻译家名号,说起来确实令人难以信服,其别具一格之处在于,他的所谓翻译,是由懂外语的他人口述,林纾自己负责笔录,而后修改润色——译文实际是两人合作的结果。正由于此,一般人乃至翻译界对他都有些不以为然。 但是,林纾的功绩真的无可置疑,他确实在近现代的翻译史上树起了一块丰碑。钱钟书十分肯定林纾的翻译,曾专门撰《林纾的翻译》一文,给予很高的评价,甚至认为林译超越了原著(如对哈葛德作品的翻译)。不光钱钟书,胡适、郑振铎、周作人、郭沫若、陈子展等人,都曾对林纾的翻译予以嘉誉。为什么?问题的关键在于,林纾的翻译达到了严复提出的翻译三标准——信、达、雅,特别是达和雅。他的翻译作品中国读者喜欢读,它们能打动人——要害在于,林译词能达意、语言流畅、文辞雅致。 林纾的能耐与功劳在于,在把他人口述的他国文学作品转换成中文的时候,他能极大程度地调动自己深厚的中文功底和娴熟的语言运用能力,将原作内容作大致不违其基本旨意的创造性发挥,大大提高文字的可读性,从而使得被翻译的作品深深吸引本国读者,达到欲罢不能的程度,以致出现了《茶花女》译本甫一问世,居然风靡神州的盛况——“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严复语),从而使他赢得了翻译家的美誉。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翻译,并非只懂某国外语者就可草率从事的工作。在一般人心目中,似乎有一种错觉,以为中国人翻译外国文学作品,只要懂该国语言即可,中文无所谓。其实错了,做好一个外译中的文学作品翻译,特别是能使所翻译的文学作品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可读性,翻译者必须具备对中外两国文字都能熟练驾驭的条件,特别是他的中文功底必须扎实,语言表述能力必须雅致,否则,翻出来的东西,难以卒读,一定会遭读者唾弃。 这就牵涉到一个眼下大众都很关注的问题了。自从莫言喜获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国内似乎掀起了一股热潮,以为莫言之所以会获诺奖,原因在于翻译起了重要作用,因为国内像莫言这样水准的作家,似乎不止一个,为何莫言会捷足先登?根子在于葛浩文的翻译得到了包括马悦然在内的评委们的青睐。于是,人们从中找到了机巧——翻译极其重要。应该承认,葛浩文的翻译确实在莫言获奖的因素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不同之处在于,葛浩文精熟中英双语,而林纾只精通中文。 如何才能做到翻译的作品能达到如同葛浩文那样的水准呢?莫言是聪明的,他给予葛浩文“随心所欲”的权力,即不必任何请示,随你怎样翻译,这使得葛译在基本不违背原作大旨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考虑了接受国读者的欣赏心理和习惯,从而使得所译作品获得了成功,被西方读者尤其诺贝尔奖评委们首肯。 由于莫言获诺奖,引来了人们对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外语的高度重视,认为这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环节,于是,有关方面启动了庞大的外译工程。但是,从事这项工程的这些外语人才真正熟悉了解外国人的语言风格、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吗?他们能达到葛浩文那样的翻译水准吗?有人建议请一批懂中文的外国人来翻译,但他们的中文能达到林纾或葛浩文的水平吗?还有选择哪些作品外译的问题……
-
即时新闻
不懂外语的翻译家及其他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6月06日
版次:A11
栏目:
作者:徐志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