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大海作品 |
□杜璞君 梅州闲游的几天里,在筀竹村见一新镌刻的碑石《筀竹村赋》。全文八百多字,文采斐然。 这石刻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细赏其书法,似隶非隶,似篆非篆;每个字各自独立,如星辰布列苍穹,又法度谨严,若断若续;墨色似迟涩,实则一气贯通;线条苍劲圆柔,又不失波磔之美;整个篇章笔势古朴端穆、沉稳通达,开合纵横,意趣盎然。 《筀竹村赋》是友人彭大海应梅江区区政府之邀而作,他专擅章草。梅州是钟灵毓秀之地,人才辈出。其中一处胜景望杏坊,来自唐代高蟾的诗句“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寄予了梅州人崇尚知识和文化的人文景象。其牌坊上“望杏坊”三字,也出自彭大海手笔。 彭大海出身书香门第,他的外太祖父黄仲容是道光三年(1823年)的进士,其书法尤以小楷闻名,为北京十大书法名家之一,外号“黄小楷”。彭大海自幼酷爱书法,又有家学渊源的影响,他学书的脉络,直追秦汉,透过古典美学的范式,培养起最初的审美。他初以《西峡颂》《泰山金刚经》《石门颂》《礼器碑》入手,从汉隶中领略古意,从隶书的用笔中,凝练为平稳厚重、拙朴中见沉雄的底蕴。再从书法中以帖入碑,整个书体,既工整,又富于变化,把秦的古雅以及汉隶的博厚,融于心底。如众多名家所言,师古而不泥古。古人创造的美学范式固然是经典,但一味地临摹古人,就只不过是书匠而已。于是彭大海想要脱胎换骨,走自己的路。经过多年的浸淫和学习,彭大海始终在找与自己情志合一的、带有鲜明个人风格和特点的书法。他终于发现,章草比较适合自己。 章草用笔源自篆隶,去掉了隶书的蚕头,保留了雁尾,用侧锋运笔,以绞转之姿体现其回旋变化。章草这种圆转如篆,出锋如隶的特点,深深吸引了彭大海。从2008年起,他用十年时间,一头扎进秦简、汉简和汉急就章中,发现秦简、汉简与急就章各有特点。同时,他又转习章草《孙过庭书谱》,又从王羲之、张旭和怀素等草书中,习得神髓,再习《天发神谶碑》等。彭大海有了前期习书法打下的坚实基础,再回到源头进行历练,书风大变,不仅笔笔有来历,而且将古人的笔意,化为自己的血脉,写出来的章草,初看上去线条拙涩,细品之下,结字线条灵动圆润,碑帖并举,玩出不少趣味。 他的书法作品“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章草用笔提按使转渐趋成熟,既有隶书的端庄隽秀,又有行楷的舒展精美。他得中国书法家协会前主席沈鹏先生的悉心指点,并题字“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以示勉励,彭大海大受鼓舞。这句话实在是道出了艺术的真谛:艺术是讲究情感的,只有投入情感,才能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拥抱万物,体味其中的神韵与变化。 彭大海对待书法,从不敢松懈。有时候为了一个字,他会多方考究和钻研。如:他在临习王羲之的《兰亭序》时,发现“崇山峻岭”的“岭”写成“领”,他多方请教,大家都没有给到一个准确答案。后来从《康熙字典》中再查证,他才明白古代“岭”和“领”是相通的;还有一次,大家讨论春秋战国时“开源节流”的“源”字,是否有三点水,莫衷一是。彭大海经过查证后,发现春秋战国时的“源”是没有三点水的,秦以后才变成有三点水的“源”。 彭大海身上有一种文人情怀。他上溯秦汉寻找书法源头,用诗心打开观照世界的眼光,他为人旷达,身上自有一种书卷之气。俗话说,字如其人,他的性情所铸造的书法造诣,自然就有了自己的独特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