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 塑造高质量发展优势

来源:羊城晚报     2023年06月27日        版次:A02    栏目: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    作者:周聪、孙唯

     创意设计3D建模 羊城晚报记者 王磊 摄

  

  羊城晚报记者 周聪 孙唯

  

  6月20日,中共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在广州召开。会议指出,要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创新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新突破,围绕产业需求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发挥市场优势牵引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产业科技创新的教育人才支撑,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新突破,重点在于高等教育。广东是人口大省,也是教育大省。近年来,广东加强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强化有组织科研创新,支撑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坚持人才引领发展,助力广东人才工作迎来发展新格局。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世界碰到的重大挑战,都不是单一学科可以解决的,因此在人才培养上,我们提倡交叉学科发展。”在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上,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表示,“大学作为创新的引擎,将建立新产业的技术先发优势,制定行业标准,发展新的商业模式。港科大(广州)将立足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推动知识转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以新科技孵化新兴产业,打造南沙乃至大湾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

  高等教育必须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已经被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反复证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报告(2022)》显示,2020年,广东省高校科研院所以技术开发、咨询、服务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超75亿元,位列全国第三。《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专利指数报告(2023年)》显示,大湾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和新材料等多个产业具备技术优势,产业有效专利数量、产业有效发明专利占比等指标表现优秀。大湾区高校院所专利指数前30名中,有15家位于广州、8家位于深圳。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逐渐明晰,为广东省高等教育的区域布局提供了更为开放的办学土壤。目前,广东普通高校达161所,总量位居全国前列。高等教育区域布局更趋合理,全省21个地级市实现本科、高职院校全覆盖。8所高校入选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名单;中外、内地与港澳合作办学高校5所,占全国一半。理工类高校、理工类学科专业占比不断提高,学科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水平明显提升。

  “广东将布局产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破解‘卡脖子’关键和前沿领域技术难题;优化基础学科专业布局,增强高校基础学科人才自主培养水平和基础研究创新能力;以有组织科研战略行动为引领,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强化政策引导,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广东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朱孔军说。

  

  部署创新链构建高水平实验室体系

  

  2022年,一项来自比亚迪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的“高端纯电动乘用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该项目主导制定了我国首个电动汽车安全强制国家标准等14项国家标准,代表中国主导制定了全球第一个电动汽车安全技术法规。项目成果实现对丰田等国外一流品牌的技术输出和产品配套,近3年直接经济效益超千亿元,强力支撑广东省在全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领域的引领地位,助力广东省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

  广东深知只有依靠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提高科技供给质量,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目前,广东聚焦产业发展瓶颈,积极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路径”。

  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九大重点领域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截至2021年年底共组织实施了8批次项目,在5G、超高清视频、高端电子元器件等领域打破一批技术瓶颈,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进一步增强。

  同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科技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作用进一步凸显。广东大力培育发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促进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技术融合应用,支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和产业升级。广东全面推进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在新一代通信与网络、量子科学、脑科学、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学领域布局建设高水平研究院。目前,全省已认定超过250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基础研究是创新源头。近年来,广东全面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着力补齐原始创新短板。通过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广东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等国之重器创新平台建设,夯实科技发展创新源泉。

  目前,广东以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为引领,构建起包括10家省实验室、3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60家省重点实验室、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4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以及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等组成的高水平多层次实验室体系。

  

  携手港澳链接全球高端创新人才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

  近年来,广东强化青年人才政策支持,助力解决“卡脖子”难题。广东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顶层设计的不断完善,助力广东人才工作迎来发展新格局。

  粤港澳大湾区内,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扎实推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扎根广东,全职在粤工作的两院院士达135人,全省研发人员数量达130万人。

  广东不断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有效增加科技人才供给。省委、省政府从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实施高等教育系列内涵建设工程,并引进一批港澳高水平大学在粤合作办学,全省高校综合实力得到显著提升,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

  与此同时,广东深入实施人才强省建设“五大工程”,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和能力,清单式引进高精尖缺人才。携手港澳链接全球高端创新人才,探索“居住在港澳、工作在广东”“居住在广东、工作在湾区”等多样化引才用才模式。实施制造业人才“十百千万”专项行动,组建产业创新人才联盟。优化实施人才优粤卡制度,解决好人才的住房、社保、子女教育等后顾之忧,打造一流人才发展环境,努力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专家解读

  

  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余晖:

  

  做好创新要素全过程管理

  

  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余晖认为,面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心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确立了教育、科技与人才“三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在教育、科技和人才一体化发展方面具备良好基础。

  在余晖看来,湾区高等教育发展走在国际前列,职业教育体系完备,基础教育底蕴深厚;各地科创政策体系完备,平台团队初具规模,科技创新与区域产业发展实现共生;湾区范围内汇集了一大批创新型人才、创业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管理型人才和国际型人才。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五年来,三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人员往来加速流动,制度机制对接日益通畅,为创新要素在湾区范围内的有效配置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余晖表示,珠三角地区产业基础雄厚,科创平台齐全,教育体系完备,人才资源充沛。与之相应,港澳地区国际对接度高,科创资源密集,一流高校云集,创新活力充沛。

  余晖表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应进一步打通创新要素在湾区内的有效流通机制,围绕知识创新、技术攻关、市场转化等关键环节,立足于教育、科技和人才三大体系,做好创新要素“形成-流通-整合-效益”的全过程管理。  (孙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