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边落日 小蕲 摄 |
作文题 请以《一样的____,不一样的我》为题,写一篇文章。 教师解题 近几年广州市中考作文题的命题都比较关注考生的自我成长和思考:2019年的作文题目为《别担心,我可以》,2020年的作文题目为《我能为你做点什么》,2021年的作文题目为《这里有我》,2022年的作文题目是《我是如此地热爱____》。这些题目都有一个核心词“我”,命题者给了考生第一人称叙述视角,便于考生“我手写我心”,便于他们抒写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今年的作文题目《一样的____,不一样的我》,延续了2022年的半命题作文形式。半命题的作文相较于完全命题的作文,给了考生较大的选材空间、展示空间,也更能激发考生的真实表达,使学生选材自由广泛,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思想。 与2022年作文题相比较,今年的作文题采用两个短语的组合,一定程度上在考察思辨素养上往前走了一步,也是对新课标、新教材的教学改革作出的积极回应。 题目中“一样的____ ”,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与考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也与考生的语文积累和生活积淀紧密相连,非常能考查考生的语文能力。“不一样”着落在“我”的成长与变化,引导学生寻找自我成长中的闪光点,每个考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写出“我”的独特与个性。同时,“一样”和“不一样”之间的辩证关系,需要考生在写作时思考“我”与客观外部世界的关系,又在一定程度上考查考生的思维水平,使作文具有一定的区分度。 总之,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成长的过程,引导考生写出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独特思考是这个作文题也是广州近些年中考作文的特点。 (广州真光中学教师 钟翠婷) 学生习作 一样的舞狮,不一样的我 □黄钰婷 广州大学附属中学 初三(9)班 耳旁锣鼓喧天,眼前舞狮灵动。但小时候的我经常满心的不以为意:“不就是一样的舞狮,一样的表演吗?看了这么多次,也没什么特别好看的呀。” 因为生在广东,小时候的我便经常能看到舞狮,村口的、街边的,甚至是商场里新铺开张,也会有人请来舞狮助兴。一开始我还被好奇心驱使着去看一看,时间一长,我便厌倦了这滔天的锣鼓声,厌倦了反复的舞狮动作,只想躲在一旁但求耳根清净。 有一年春节,我照例回老家过年,却因为有一门考试成绩不理想一直闷闷不乐。那天突然听到不远的打谷场上,漫天的鞭炮声响起,隐约还听到有锣鼓声,我再次被好奇心驱使,来到打谷场上。果然,有人在舞狮。只见几只红黄黑三色的狮子灵动地眨眼、直立、跃起、奔跑、卧地……它们在特意竖起的高桩上表演采青。一只红色狮子转眼间爬上了正中央的那根高桩上,它直立起来舞动着,又跳跃起来再落下,甚至还会用肚皮支撑在柱子顶端,舞动着四肢。看着这样危险的动作,我的心也一下提到了嗓子眼:这要是一个不小心跌下来,会多疼啊!平常我站在两米高的地方都头晕目眩,舞狮的人却要在这么高的地方跃动表演,那是攒足了多少的勇气与热爱才敢去做的啊!又是怎样的功夫才能将这狮子的风采表现得如此惟妙惟肖啊! 一句老话突然在我心头响起:“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也许,每一位舞狮人都曾在日复一日的观察与练习磨炼了很久吧?他们都曾付出过无数的汗水甚至泪水,才终于迎来戴上狮头、跃上高桩的那一刻吧?他们像极了那些无数次摔倒、受伤又重新站起来冲锋陷阵的战士,在传承舞狮技艺的道路上一直勇敢无畏地坚持着。 听着跟以前一样的锣鼓声,看着相似的舞狮动作,不知为何我想到了自己的考试成绩,只是一次的考场失利就让我如此气馁、不开心,实在是不应该啊。如果想有朝一日也能像舞狮人一样登上自己的辉煌舞台,一定要面临无数次失败与一次又一次的爬起重来吧。眼前的舞狮表演突然在我眼里发生了变化,心中对这看过无数次的舞狮产生的厌倦和不屑,逐渐被敬佩与喜爱所代替。我的心不在焉也变成目不转睛——这时,那头大红狮子就像真正的狮子一样,甩头、眨眼、纵身一跃,它踏上了最高处的板凳,顺利摘到了那把采青用的青菜,全场掌声雷动。 在这场与往常一样的舞狮中,我找到了不一样的自己。我开始懂得,舞狮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它更代表着一种中国精神,代表着属于中华文明中特有的一种传统。我想,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可能对舞狮都有着不一样的见解:在三元里抗英人民的心中,它是反抗英军入侵、护我中华领土的坚定信念;在南粤人民心中,它是面向未来、勇于创新奋进的坚强底气;在更多中国人心中,它就是一种团结一心、不畏艰险的精神支柱。 我又想起舞剧《醒·狮》中那两只目光炯炯的雄狮。它们把曾经就在我们身边寻常可见的表演,带到了更远处的舞台上,在全球各地展示着中华儿女的“优秀传统”“工匠精神”“民族自信”。在不同地方的“唐人街”,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舞狮,本身就是在提醒着我们,中国人不能忘了根本。 我的视线再次聚焦在舞动的狮子身上,在漫天锣鼓声中,我为这样的舞狮表演热烈鼓掌。同时,我打开手机,按下了参加假期舞狮训练营的报名提交键。我也要舞狮,要不断挑战自己,要做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指导老师 蔡灵丹) 学生习作 一样的月亮,不一样的我 □张誉桐 广州市真光中学校本部初中部 初一(1)班 什么是月亮?小时候,中秋节被大人拉去赏月——“月亮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看啊?”我会问。妈妈则会笑着回我:“你觉得月亮像什么?”“像馒头!”大家听了都笑得很开心,于是我也会多分到半个月饼。那时的我不知道实话实说为什么会被笑话,只能郁闷地吃下了一个半的月饼。 再长大些,我知道了月亮其实也是星星,是地球的天然卫星,它离我们有38.4万千米。月亮其实很大很大,直径有3476千米,相当于四分之一个地球的大小。月亮还是那个月亮,而我已上了小学。 再之后,月亮不仅挂在夜空,也出现在古诗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那是一种怀念与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那是遥远的祝福;“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那是一种辽阔苍茫的胸怀;“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那是一种清冷孤寂的心情……我知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曾经照过李白的月亮,也照着今天大地上的芸芸众生,包括我。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我却渐渐读懂了更多—— 我明白了,对于中国人来说,月亮不只是一个布满环形山的荒寂星球,而且是亲人们相遇的地方。一看见月亮,中国人的心里就会涌起某种复杂的情感,既庄重又亲切,既喜悦又忧伤,因为每一个夜晚,当你遥望着月亮,思念着故乡以及故乡的亲人,亲人也在望着月亮,思念着你。 我懂得了,月光会洒向每一位中国人,月亮照亮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公共空间”,它让所有的分离都不存在了。有月光的日子,一个人无论身在何方,都不是孤独的;有月光的日子,就是亲人团圆的节日,就是重返故乡的日子。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我却在月光中思考了很多。 月光飒飒,稀疏的云彩随风飘动,细细体会,我们会感到世界多么广大而深邃,风中有无数秘密的、神奇的消息在暗自流传。在人与物、与天之间,什么是曾经发生的?什么是我们知道或不知道的?月亮,存在于中国人的血脉中,早就不再是天空中的一个“玉盘”,也不仅仅只是一颗卫星,它是中国人的一种文化符号,带着温润的光,照亮了每个背井离乡的人、每个在古诗词间浸润过的中国人,包括我。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月亮代表着故乡,代表着心灵与精神的归宿,是心中亘古不变的慰藉。每个中国人可能都会在月光的照拂下,像我一样从那个说“月亮像馒头”的小孩,逐渐成长,变得有思想、有个性,学会了爱自己、爱父母、爱故乡、爱祖国,更爱滋养了我们五千年的中国文化。 我变了吗?我没变,却也变了许多。就像月亮不会因为阴晴圆缺就不再是月亮,我也不会因为成长而不再是我。 月亮从来没有改变,只是看月亮的人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