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钟红明 上海《收获》杂志副主编 汹涌的大金河、小金河在峡谷间穿行,在丹巴县城汇合之后,始称“大渡河”——丹巴县由此被称为大渡河第一城。在大渡河上游两岸的村寨、山脊和要隘处,至今可见耸立着的碉楼,这是嘉绒地区藏族先民们的建筑杰作。 据说鼎盛期的丹巴碉楼不下3000座,因此有“千碉之国”的美誉。古碉是片石夹泥砌成的,棱角笔直,墙面光滑,下宽上窄,一般高20余米,最高达50米,以四角碉为主。抵御外敌,应该是石碉产生的主要动因。清雍正和乾隆年间,大小金川的土司反抗朝廷,清政府先后调集了近六十万军队,历时数十年血战,死伤官兵数万人,糜费国库白银近七千万两,才最终降服大小金川。由于当地石碉林立,清军久攻不下,曾将一批俘虏和工匠带到北京香山,专门仿建了这种石碉,研究和演习如何攻破它的防守。 在丹巴县甲居镇,我们进入了一座石碉内部:红五军团政治部旧址。长征途中,红军在丹巴驻扎了近一年,这座碉楼是巴旺土司送给红军的,1935年10月,红五军团在此设立政治部,宣传和发动群众,筹集粮草和衣物。 推开木门进去,这是个四合院建筑,由一座石砌四层和一座石砌十五层的碉楼组合而成。院子里的长青柏树伸展开枝叶,石头小径上碎花细草点点,一架陡直狭窄的梯子通往二层,相对宽大的展室墙上,贴着两面中国工农红军旗帜,恩格斯与列宁的画像,周围大大小小的房间标注着“机要室”“弹药库”“李卓然居室”等。楼内密布直接用树干砍凿的独木梯,贯穿内部,楼层越往上越狭窄。 红军在丹巴期间,建立了第一支藏族红军武装——丹巴藏民独立团,后来扩建为藏民独立师,有2000余人,师长马骏,作战骁勇。1936年6月下旬,马骏被张国焘电令秘密杀害,年仅31岁,直到1989年才平反。 丹巴的“甲居藏寨”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首。站在高高的山坡上,远眺甲居藏寨从大金河谷层层向上攀援,一直伸延到卡帕玛群峰脚下,隐没在浓郁葱茏的绿树绿植中,小块田地铺陈其间,河流潺潺流淌,几百幢藏族民居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地掩映在绿色里,仿佛徐徐展开了一幅天人合一的山水图卷。 如今丹巴的藏民经营民宿的不少,采用股权投资的方式,引进网红的资金与客源,共享收益。这些天,我每天打开微信,首先跳出来的载歌载舞的视频,不用点开我就知道,那是小巴旺村的党支部书记降初拉姆发的。游客点燃篝火,穿着藏族服饰的藏民载歌载舞。我不禁想念起那里的美食:香猪腿、老腊肉、土鸡、酸菜、咂酒、蜂蜜、野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