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青塘遗址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资料图 |
英德青塘遗址“青塘少女”清理现场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资料图 |
羊城晚报记者 文艺 朱绍杰 黄宙辉 近日,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发布的一条消息引起关注:“珠海考古新突破 两项目入选广东省‘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 经羊城晚报记者向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职能部门证实,“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确已于日前获广东省委、省政府通过,酝酿已久的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将正式启动。 记者了解到,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实施时间从2023年起至2035年,研究范围为旧石器时代早期至西汉南越国时期,绝对年代为距今约80万年至公元前110年左右。以时间为线索,研究内容将围绕岭南旧石器文化与远古人类演化、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岭南地区中国化进程这三个重大课题展开,以郁南磨刀山遗址、英德青塘遗址、英德岩山寨遗址等为代表的重要遗址是此次计划的工作重点。 列入2023年省政府工作报告 记者了解到,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今年的工作安排时提出“加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负责人随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今年将正式启动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系统梳理广东从旧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人类与文化发展历程。 2002年,国家启动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以浙江良渚、山西陶寺、陕西石峁和河南二里头4个都邑性遗址以及黄河、长江和辽河流域的中心性遗址作为工作重点,从中开展大规模考古发掘和周围地区聚落分布调查。 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引起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争取将“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纳入国家整体学术计划中。其次,要进一步梳理广东考古学文化编年体系,让岭南地区的历史轴线更加清晰和丰富。希望未来能将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的丰富成果,通过展览展示、公众考古等方式让社会大众共享考古成果,感受中华文明的厚重及源远流长。 根据获批的“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科学研究计划”,该工程旨在通过考古调查、发掘和多学科研究,系统梳理广东从旧石器时代至秦汉之际的人类与文化发展历程,科学阐释岭南地区古人类起源与演化历史、岭南早期文化与社会发展道路及机制、岭南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历史进程中的贡献、岭南在中华文明对外交流重要地位的历史由来等关键问题。 早期岭南探源工程涵盖三大任务 早期岭南探源工程涵盖“岭南旧石器文化与远古人类研究”“岭南旧-新石器时代过渡研究”“岭南地区中国化进程研究”三个任务。 其中,“岭南旧石器文化与远古人类研究”课题将立足于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结合南江流域周边及省内其他区域的古人类遗址与古哺乳动物化石地点,系统开展田野考古、年代学、古人类体质特征、古DNA、环境考古及动物考古等研究工作,以完善本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年代框架与发展序列,探讨岭南乃至整个华南-东南亚地区早期人类起源与演化、适应模式演进等问题。 “岭南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研究”课题则立足于英德青塘遗址等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洞穴遗址,开展岭南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环境背景、年代框架及文化演进路径方面的研究,讨论岭南地区晚更新世末期生业经济问题,对更新世末期岭南地区出现的新型工具门类的生产技术与功能进行研究,深入探讨华南-东南亚地区旧-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农业起源、现代人扩散等重大问题。 “岭南地区中国化进程研究”课题立足于英德岩山寨等重要遗址的考古发掘与综合研究,同时系统开展广东境内不同自然地理单元的区域调查、发掘和研究,完善广东新石器时代至秦汉之际考古学文化谱系,梳理岭南内部、岭南与岭北的文化关系与交流互动,对岭南地区先秦时期聚落形态演变与社会复杂化进程、环境背景与生业及手工业经济、岭南早期沿海居民与海洋文化、早期社会文明化与中国化区域模式、岭南与东南亚及西南太平洋地区早期人群迁徙和文化交流等问题展开系统研究。 将分两阶段实施,拟到2025年有初步成果 相关负责人还提到,从事考古工作不能急功近利,只能久久为功。“早期岭南探源工程有着长远的目标,结合广东现有的考古工作基础和专业技术力量,我们将分两个阶段实施,到2025年将有初步成果,到2035年将收获重大成果。” 记者了解到,该工程第一阶段(2023-2025年)将开展一批区域性、专题性考古调查项目与重要遗址的发掘及研究工作,相关课题申报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立项并实施;完成一批重要考古资料的整理和报告出版,形成一批重要考古成果;依托考古成果开展公众考古活动,编写科普类读物,推动磨刀山考古遗址公园、马坝人-石峡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工作,推进青塘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和黄埔陂头岭、珠海东澳湾等省级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工作。 第二阶段(2026-2035年)将针对课题任务持续开展区域性考古调查与重要遗址发掘工作,基本完成本地区先秦考古学文化谱系的梳理工作;通过多学科研究和重点攻关,在远古文化发展、古人类演化、旧-新石器时代过渡路径及机制、先秦聚落形态演变、文明进程中的生业与技术等课题上取得重要成果,厘清岭南与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等区域的文化交流互动,摸清岭南与东南亚地区的密切联系;系统阐释岭南地区古人类起源与演化历史、岭南早期文化与社会发展道路及机制、岭南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历史进程中的贡献、岭南在中华文明对外交流重要地位的历史由来等关键问题。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多机构参与 据了解,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由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将联合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珠海博物馆、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以及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机构,整合各市县(区)考古文博力量,共同实施相关研究项目。 在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实施过程中,广东还将加强本省与广西、海南及港、澳地区的区域协作,推动联合开展“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同时增进与东南亚地区国家的交流合作,拓宽相关课题研究的学术视野、提升科研成果的国际影响力。 主动性考古发掘将助力考古工作品质提升 业内人士认为,实施早期岭南探源工程将极大促进广东考古的品质提升。“我们近20年来的考古工作,重心主要围绕城市基本建设开展,基建部门的推土机推到哪里,我们考古队就跟到哪里。现在改变了,我们要把工作重心转变到主动性考古发掘与研究上,这就是一种品质的提升。” 据了解,该工程涉及的部分单位已经行动起来,在相关稿件中表示,珠海博物馆(珠海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将充分发挥国家文物局颁发的团体考古发掘资质和省文物局批准的珠江西岸文物考古工作站副站长单位的优势,加强田野考古与多学科研究工作的力度,探讨岭南沿海地带的人地关系、生业模式与文化演进,更好地展示珠海历史面貌,为推动早期岭南探源工程的实施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