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里,复现了夜渡九龙红磡的场景 |
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就是当年秘密大营救的接待站所在地 |
羊城晚报记者 高焓 柳卓楠 2023年的深秋,繁忙的深圳北站人流如织。一公里外,在树木掩映间坐落着几间白墙灰瓦的房子,这是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也是82年前一场秘密大营救的指挥机关和接待站所在地。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2月25日香港全面沦陷,数百名被日军搜捕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突然“神秘”失踪,几个月后却安然出现在抗日大后方。这场秘密大营救是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挥下,由香港八路军办事处、广东地方党组织及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前身)共同谱写的一曲英雄赞歌。 大营救为何要秘密展开?从香港到内地的交通线如何打通?近日,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指导下,“追寻东纵足迹 传承红色基因”采访团走进位于深圳白石龙村的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了解这场秘密大营救背后的故事。 日军攻城 文人遇险 “在香港的文化界朋友如何处置?住九龙的朋友撤出否?与曾生部及海南岛能否联系?”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内,一封来自时任南方局书记周恩来的急电复原件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带领大家回到那段烽火岁月。 1941年12月8日,日军进攻香港,不久后,香港沦陷。从12月8日到12月下旬,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南方局多次向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等人发出电报,要求想尽一切办法,尽快把困在香港的文化人营救出来。 据介绍,抗日战争爆发后,尤其是皖南事变后,一批文化人士与爱国民主人士聚集香港,进行抗日宣传和民主活动,对全国人民和海外同胞产生巨大影响。“香港沦陷后他们的处境变得非常危险。那时日军挨家挨户搜捕爱国民主人士和抗日志士,限令旅港文化人到‘大日本军报道部’或‘地方行政部’报到,否则‘格杀勿论’。”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纪念馆名誉馆长朱赤告诉记者。 廖承志等人接到中共中央及南方局的电报指示后,立即研究决定,要分头与文化界进步人士和爱国民主人士取得联系,首先设法把他们从港岛转移到九龙,然后护送到东江游击区,再从那里转送到大后方。 跨江、渡海、翻山……艰险的营救之路如何安排妥帖?1942年元旦,廖承志、连贯、乔冠华等人先“探路”,当日拂晓前从港岛乘船抵达九龙。江水是东江人民抗日游击队的一名中队长,负责在九龙城接应。“我的父亲和廖承志等人接上头后,扮成香客,顺利混出九龙城。”江水后代、深圳市东江纵队粤赣湘边纵队研究会名誉会长江山说,等天黑后,父亲带领一行人避开日军岗哨、蹚过雷区,最终护送大家从西贡登上去大鹏沙鱼涌的船,廖承志等人平安到达内地后继续布置转移沿途的接应工作。 山寮简餐 险中求安 做好部署后,1942年1月9日夜,秘密大营救正式拉开序幕。邹韬奋、茅盾夫妇、胡绳等20多名文化人士第一批撤离。在交通员的带领下,大家趁着巡逻日军换岗的机会成功从香港岛渡海抵达九龙红磡。随后,他们走陆路到达宝安白石龙村——这是大部分文化名人和爱国民主人士从香港脱险后,在内地游击区停留的第一站。 当时的白石龙有些荒凉,为了给文化人士带去点温暖,游击队给大家准备了有肉的晚餐。茅盾在《脱险杂记》中回忆:“虽然只有一荤一素,但我觉得比什么八大八小的山珍海错更好,永远忘记不了。”大家在白石龙的“山寮招待所”短暂休整后,才陆续被转送到大后方。 除了陆路,还有部分文化名人年老体弱,不宜跋山涉水,就走水路。1942年1月10日早晨,在交通员护送下,何香凝、柳亚子两家人从香港乘船启航。由于这艘船被日军拆掉马达,在香港海面上漂了七天七夜,后来,被港九大队海上游击队员及时营救,一行人安全到达海丰。此外,夏衍、蔡楚生等人由地下交通员先护送到长洲岛,再经澳门转到大后方。 据悉,这场秘密大营救历时200多天,救出800多名文化界进步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及其他方面人士,茅盾称之为“抗战以来(简直可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抢救’工作”。 “这次大营救可以说是文化人的部队营救了文化人。”朱赤介绍,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的成员中有不少华侨和港澳同胞,部队的文化程度很高。被营救的文化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都是文化界和艺术界的精英和翘楚。“这次大营救没有牺牲一人、没有一人被捕,是东江纵队彪炳史册的光辉篇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营救挽救了新中国的‘文脉’。”朱赤感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