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武汉跨年气球碰电线炸出火花”

跨年活动人员密集,精准制定应急预案成为必需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01月03日        版次:A07    栏目:首席评论    作者:王琳

  □王琳

  

  从2023年最后一天到2024年元旦,这个跨年之夜让重庆、香港、海口、杭州、南昌、南宁、青岛等地的跨年倒数活动火爆出圈。各地跨年活动盛况空前,既为消费市场注入了活力,展现了文旅市场的强劲复苏,同时也是城市形象和精细化管理的集中展示。元旦假期的社交媒体热点榜上,各地人从众的消息不时刷屏。在一片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中,一条“武汉跨年气球碰电线炸出火花”的热搜格外扎眼。据上游新闻、三湘都市报等媒体报道,1日凌晨,湖北省武汉市江汉路步行街跨年发生意外,在跨年倒数结束时,现场群众放飞了气球,结果有气球触碰电线引发了爆炸。多个热传视频可见,前一秒还是漫天的气球、节日氛围感拉满,后一秒就发生了气球爆炸,现场传出一片尖叫声。本次气球爆炸还造成了停电事故,据国家电网武汉江汉供电服务站抢修人员向媒体透露:因气球飘到了高压线上面,氢气瞬间产生高压爆炸,前进社区等地停电了。“一两个小时应该有吧,已经连夜修好”。武汉跨年气球引发停电事故,虽未见人员受伤或其他损失传出,但足以警示在热闹与喧嚣的背后,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从过往经验教训来看,韩国梨泰院踩踏事故和上海外滩踩踏事故前鉴不远。这些悲剧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人流密集度过高,另一方面则是安全管理措施不当或应急预案不足。在跨年这样的特殊时刻,各地理当从中吸取教训,强化安全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防范类似事故的发生。元旦跨年人员聚集超出预期,并不意外。今年是疫情三年之后,第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新年。尤其对于大城市而言,客居本地的新市民往往在春节期间选择返回老家,元旦则是他们在新年之际,便捷参与城市集体活动的最佳时间节点。简言之,春节是回家过年,小家团圆;元旦则是举国同庆,全民狂欢。为什么元旦活动的人流聚集度远大于除夕活动,这就是内在原因。元旦跨年活动还被多地视为提升城市形象的最佳载体。元旦跨年活动办得有序、精彩、欢乐,新市民和游客会将这一良好的城市形象带回老家,从而吸引更多外来流量。对于旅游城市来说,跨年活动既是生产力,更是营商环境,是城市活力和吸引力的重要载体和传播渠道。然而,在迎接新年喜悦的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和活动主办方并未将安全的重要性放到比春节活动更重要,或至少同等重要的位置。对春节的高度重视,和春节长期人流量不如预期,使安全督导等保障工作产生了麻痹思想。从今年各地的跨年活动来看,由于烟花燃放因大气指标等问题受限,放飞气球作为跨年仪式的替代品,成为新宠。与此同时,作为新民俗的新年放飞气球,在安全评估上,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从具体的环境分析,并不是每个跨年打卡点都适合放飞气球。比如,在武汉气球爆炸事故发生地,因为场地存在高压电线,从安全角度衡量,就并不适合放飞气球,尤其是氢气球。有初中化学常识都能知晓的规则,不应被活动的组织方,以及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人为忽略。尊重民众对跨年仪式感的强烈情感需求,允许部分区域燃放烟花或放飞气球,这本是政府部门的责任范围。但对在不符合安全规范的地点大规模放飞气球,理当坚决叫停。如某商厦处于城市闹市区,周边高楼林立,交通繁忙,在这样一块逼仄的空间里,短时间聚集上万甚至更多群众,如不出事,集体放飞气球或将成为跨年活动的最大亮点;一旦出事,比如因触碰高压电线引发爆炸,进而造成人群骚动、踩踏事故,那就只能靠好运来保佑了。针对跨年活动人员聚集度高等特点,精准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成为必需。应急预案包括但不限于火灾、踩踏、医疗急救等,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预案能随时启动,相关人员能迅速响应。严防死守的春节不应成为“狼来了”,元旦以及正月十五闹元宵可能是比春节更关键的大考。安全保障从来不是想当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科学调整,才是“群众过节、干部过关”的最大保证。

  (作者是知名法律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