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庆排练得很投入 |
导演杨溢 |
《低音大提琴》海报 |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何晶 4月12日至5月5日,王耀庆主演的单人剧《低音大提琴》将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演。该剧是2024上海静安戏剧谷的展演剧目,也是上话后浪新潮演出季的剧目之一。 3月26日下午,《低音大提琴》开放媒体探班,导演杨溢、主演王耀庆、舞美沈力接受了媒体记者采访。 从演到导,杨溢20年后再会《低音大提琴》 单人剧《低音大提琴》是德国编剧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代表作。该剧于1981年9月在慕尼黑首演后,又在众多剧院上演,受到广泛好评。随后,该剧被译成英语、法语、芬兰语、瑞典语、希伯来语、荷兰语和意大利语等,成为欧洲话剧舞台上长盛不衰的经典剧目。 《低音大提琴》讲述了一位低音大提琴手在失眠的夜晚,谈起自己的过往——他的事业、爱情,他的渴望、崩溃与思索。面对硕大的低音提琴,他仿佛看到了身处社会洪流中的自己。无法摆脱阶层束缚的他,注定了只能过着平凡而普通的日子,在光鲜亮丽的乐队中“选择”默默无闻。可是,他却始终不甘地挣扎着,想要抓住些什么……在这部作品里,聚斯金德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巧妙地拉近了观众与主人公的距离,让观众感受到生活中充满了矛盾的情感。 2003年,杨溢主演的《低音大提琴》在申城上演。2013年,他以导演的身份回归,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成长,他给《低音大提琴》带来全新的理解和诠释。 如今又过去了整整十年,《低音大提琴》再次排演。杨溢说:“这部戏的经典之处在于它有不断演绎的能力,每一次呈现都能带来新的启示和理解,也希望这个故事在每个人心中留下独特的印记。” 在本轮演出中,导演杨溢与舞美设计沈力以及主演王耀庆共同探索和塑造角色的内心世界,他们希望观众们能从中体会到角色内心的挣扎与情感,获得共鸣。 一个人表演也能让观众感受戏剧冲突 王耀庆曾在大小荧屏和舞台上塑造了众多令人难忘的角色形象。接到导演杨溢的邀请,他一口就答应下来。 “一开始当然有些许忧虑和压力,担心有难度。但排练下来发现,我很享受这个过程。我们留了足够的时间,在剧场里一遍遍打磨细节。”王耀庆说,“在剧本之外,导演希望有观众更容易接受的、落地本土的细节,这有助于我记住台词,和观众交流。整个排练过程非常开心。” “今年我49岁了,和杨溢当年20多岁时的演绎肯定不一样。表演永远是当下的最优解。在生命的不同阶段看相同的剧本,感触当然有很多不同。一开始你会以为剧中人是在抱怨,其实他讨论的是生命的意义。”王耀庆说。 在他看来,这部单人剧带来的最大挑战,正是如何让观众能体会到剧本的内核。“排练时我会反复问,这些台词是不是能让人理解?观众能不能通过角色的话和行为,了解背后的东西,真的理解这个剧和当代生活的关系。” 探班现场,王耀庆表演了一段主人公早上起来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洗漱、做早餐、吃早餐的片段。“这是几乎每个人每天都会做的事情,千篇一律,但是剧中人的精神状态,和他手上正在做的事情,是完全剥离的。在表演技术上,这段戏的操作难度是比较大的。”王耀庆说。 一开始,王耀庆也不太能说服自己,为什么会有人一直在家自言自语?而这部戏的戏剧冲突正来自于此。“每个人都会面临日常生活,大家的很多诉求是一致的,比如工作被认可、赚钱,等等。这部剧的戏剧冲突就来自于,大家看到了一个平凡人好像被困在了某个地方。这是心理造成的,还是什么别的东西造成的?希望观众能在心里感受到这种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