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红明 上海《收获》杂志副主编 |
去年,我的微信上多了一位远方的朋友——旅德作家海娆。她是重庆人,硕士毕业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汉学系,也是一位翻译。然后,我读到她历时两年,对年逾八旬的德国老太太多洛丝进行抢救式采访,完成的一部回忆录——刚发表在《收获》长篇小说2024春卷上的《多洛丝的上海》。 首先吸引我的,是海娆发来的那些旧照片,背景里广州上海重庆的老建筑,多洛丝从童年的鬈发明眸,到靓丽动人的青春少女;多洛丝母亲和她就读的几所上海外国人学校;满鬓白发的她与当年的小伙伴亨丽叶的合影……那些在岁月的流逝中沉淀的情感,铭刻在那些老照片上,散发出迷人的时间的香味。 1936年多洛丝出生于广州,母亲是美国人,外公是美国建筑工程师查尔斯·伯捷,伯捷被誉为“广州现代建筑之父”。伯捷的故居还在,因为接待过孙中山、蒋介石等政要,享有“广州白宫”的美名。多洛丝的父亲是德国人,曾任德国合步楼公司最后一任驻华经理,抗战时期向中国提供大量军火。回忆录的第一章,《一场横跨南中国的旅行》,讲述的就是1941年初,母亲带着多洛丝和哥哥从香港到了上海,逗留了半年后,在孙立人将军的德军顾问冯斯坦先生陪同下,辗转绕道石浦、天台、衡阳、贵阳等地,到重庆去与父亲团聚。途中有四十个苦力搬运行李、二十个士兵背着长枪保驾护航,那壮观的场景让五岁的小姑娘终生难忘。然而她不知道,那实际上是一次穿越日军封锁线的军火运输。而主要的部分 《求学上海》,讲述的是1946-1951年间,十岁的多洛丝一个人来到上海,她的求学和社交生活、度假经历,她亲身经历的上海解放…… 回忆录如同一部长镜头,以多洛丝的足迹,打捞起珍贵的流散海外的中国历史碎片,这是多洛丝的成长史,也是一段独特的外国姑娘在大动荡年代的中国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