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世界是喧闹的,静是人们向往的,所以陶渊明回归田园,修篱种菊;程颢静观山水,自适自得;史铁生静坐地坛,思考生命。 “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并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教师点题 这道作文题是在2023年全国高考Ⅱ卷的作文题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的。原题只有“‘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并不鲜见”这一段,但我们又添加了第一段文字。 第一段材料的内容既是对学生审题的引导,又遵循传承和发扬历史文化、当代文化、以人为本文化的思路。摊开来说,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确认与“润物细无声”文化价值理念的传递。 材料所指的“静”不是无所事事,而是有意义的、积极的、有所收获的“静”。探明“静”的精神文化底蕴在现代社会发展与时代生活中的能量释放,以此抵达传统与现代的遇合、文化与育德的化合。 第二段材料中需要特别关注“空间”“放松”“沉淀”“成长”等几个关键词。这里的“空间”不是平常意义上个人生活的房间,而是自我展示、情绪表达、情感交流和精神磨砺层面的个人空间。放松,不仅需要“自己的空间”,还需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需要丰富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需要培养自己的特长和技能,需要敞开心扉广交朋友,等等。这里的“沉淀”,是凝聚、积累之意。在青少年的学习生活中,需要“沉淀”的,不仅有知识技能、学问见识,还要有理想、有信念、有情感意志乃至抗挫折能力,等等。立足于生命,引导青少年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努力成为最美好的自己,这就是“成长”。 综合起来,这个题目里所指向的“静”应该还是青少年都希望有个不被打扰的空间,实现自我放松、沉淀和成长。 (广州市真光中学教师 钟翠婷) 学生习作 静能生慧,随静而行 □陈思静 广州市真光中学高二(16)班 翻开历史厚重书页,晕染一滴醇厚的墨,不难发现,世界是喧闹的,静是人们向往的。但静能生慧,作为青少年,我们应在这个声色犬马的世间开辟一个宁静的内心世界,随静而行,在静中放松、沉淀、成长。 静中放松,能抹去内心的浮躁,追寻心底的宁静。当代青年时常会有“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究其本质,就是当下快节奏的碎片化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的浮躁。因此,静下心来,方可看清脚下的路。 丹青卷上留墨痕。古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回归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远离世俗,在田园的宁静中放松自我,明确追求。历史笔触刻当下。当代知名博主李子柒通过自媒体向大众展现了当代的农村田园生活,使人们浮躁的心得到“静”的滋润,更让人们明白田园生活何尝不是一种恬静、舒适的生活方式。当我们静下心来放松身心,那片遮蔽双眼的、名为“功名利禄”的云雾就会渐渐散开,我们的眼界才会更加开阔。 静中沉淀,于无声中奋斗、于宁静中明志。君可见,三国著名谋士诸葛亮曾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于宁静中沉淀,更于宁静中明志,方能坚定脚下之路,勇往直前;君可见,作家史铁生因残疾而终日郁郁寡欢,后静坐地坛,思考生命,于宁静中沉淀,最终创作出作品《我与地坛》,引起亿万读者共鸣。由此可见,静以沉淀、以致远,吾辈青年应以前人之行为引,在浮躁的世间也能进入“心流”状态(编者注:在心理学中是指一种人们在专注进行某种行为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如艺术家在创作时所表现的心理状态),不断沉淀自我、厚积薄发。 静中成长,或能走出一条一鸣惊人的成长之路。当我们抹去内心的浮躁、明确内心的志向后,等待着我们的便是厚积薄发、一鸣惊人。但行前路,无问西东,当我们沉下心来奋斗之时,你会惊讶地发现,“心流”状态下的人都仿佛进入了无人之境。在内心的宁静中,我们可以“始于足下”“起于累土”,由此致“千里之行”,起“九层之台”。“静”使我们于沉淀后不断前行、不断成长。诚如北宋著名哲学家程颢,静观山水、自适自得,最终提出了“格物致知”的理学。这不仅是个人的成长,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静以成长,实际上是放松、沉淀后的必然成果,推动当代青少年去开辟一条开阔的成长航路,直挂云帆济沧海。 非宁静无以致远。静能生慧,随静而行。相信在放松与沉淀后,我们必能茁壮成长,在生活上和学习中都展示出青春风采,成为建设祖国的坚实后备军。
-
即时新闻
非宁静无以致远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04月15日
版次:A08
栏目:堂上作文
作者:钟翠婷、陈思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