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在对话中走近“鲁奖”作家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09月01日        版次:A04    栏目:现场    作者:胡晓敏

    

  

  □胡晓敏

  

  舒晋瑜的《倾谈录——深度对话鲁奖作家》(作家出版社,2024年1月版)以“鲁奖”为切入点,通过7个门类的文学奖项,对35位鲁奖获得者和7位鲁奖评委进行访谈。基于文学创作与讨论的热点话题,深入探索受访者在创作追求、参奖评奖、写作历程等方面的有趣故事,不仅向读者呈现不同题材、不同领域、不同年代下更为立体丰满的作家形象、社会图景与文学生态,也为当代文学及理论研究的历史溯源与未来发展奠定基础、提供依据。

  访谈录作为一种实录的文体,通过访谈者与受访者一问一答的方式进行交流,而后将谈话内容整理成文本,属于记叙文范畴,既要在“访”中拨云揭雾,也要在“谈”里直击心灵。这要求访谈者要具有问题意识,在访谈前、后期要做许多超出访谈的工作。成功的访谈既尖锐又温柔、既具体又超拔,在深入剖析问题内核的同时,不仅给予访谈对象充分的自由与空间,还使双方对话拥有无限延展的可能。

  舒晋瑜已经著有《风骨:当代学人的追忆与思索》《深度对话鲁奖作家》《深度对话茅奖作家》《以笔为旗:与军旅作家对话》《说吧,从头说起——舒晋瑜文学访谈录》等,她既是编辑,也是作家、评论家,更是一位“资深访谈者”,如小说家刘庆邦所赞誉:“作家的知音。”如果说作家是一坛深巷老酒,那么,好的访谈者便是深得其中三昧的饮者,是为“知音”。

  在《倾谈录——深度对话鲁奖作家》一书中,每篇访谈之前都有点睛式的“采访手记”,看似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但却是大量阅读资料与著作后的厚积薄发,是对其总体的印象阐述与思想凝练。事必躬亲与知己知彼,使得访谈跳脱出从文本到文本的泛泛而谈,围绕具体问题而向外逐步延展、推出的涟漪,蔓延产生无穷的关系谱系。其中对于诸多鲁奖获得者的问题设计与行文编排,不仅有纵向历时性的梳理,还有横向共时性的对比。

  从徐坤作品中的“女性视角”出发,舒晋瑜向其提出中国妇女解放之路从“厨房”到“广场”再到“庙堂”的深刻问题,体现了其宏观把握创作思想的大意识。石舒清的作品根植于他成长的“地方”与“波澜不惊的日常生活”,舒晋瑜通过挖掘其中的精神脉络,为读者理出一张具有民间温度与乡土情怀的文学地图。潘向黎的作品有一种精致又随性的松弛感,大多关注都市里的“民间路线”,她在《上海爱情浮世绘》《荷花姜》《白水青菜》《旧情》等以爱情故事为主题的作品中,突出爱情“与生俱来的忧伤”与女性角色力量感的塑造,用真挚性情刻画每一个“朋友”。舒晋瑜还擅长挖掘时间的印迹与作家自身的情感纹理,在与潘向黎的访谈中对其创作风格与理念进行厘清,使其温柔又刚强的古典作家形象深入人心。

  一本好的访谈录绝不是对作家、学者观点的简单堆砌,而是诸多文人思想光芒的汇聚与凝练,没有主客的区别和居高临下的提问与审视,只有自由开放的精神交流与思想碰撞。舒晋瑜的访谈不是“问题”先行的刨根问底,而是讲究“对话”沟通的思想交锋,在一来一往、一推一拉中将话题逐步推向高潮,反复锤炼其中的意义内核,直至淬炼出精神的精华原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