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专家:

乘十五运东风 助大湾区联通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09月27日        版次:A12    栏目:专访    作者:柴智

     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 图/视觉中国

     张志刚

     方舟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柴智

  

  作为首次由粤港澳联合承办的大型综合性赛事,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具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也为粤港澳带来无限机遇。26日,羊城晚报记者专访出席“全运大讲堂”的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裁张志刚、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两位专家就粤港澳如何借助体育赛事推动区域协同、广州如何以赛兴城等话题建言献策,他们期望粤港澳加强互联互通,携手并进,共创全运盛会。

  

  展示“一国两制”区域特色

  

  今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实施五周年。经过五年努力,粤港澳大湾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湾区内城市间合作更加广泛深入,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张志刚认为,由粤港澳三地联合承办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不仅是中央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展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成就,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机遇。

  方舟表示,十五运会由粤港澳三地联办,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虑,一方面通过十五运会展示“一国两制”的区域特色,另一方面通过三地联办的方式,促进大湾区的整合与塑造。“我们要打造拥有8700万人口的共同家园的概念。”方舟说。

  张志刚表示,无论是经济硬实力还是文化软实力,粤港澳大湾区都具有雄厚的“立体竞争力”。2023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突破14万亿元,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1/9的经济总量。“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四年排名全球第二,整个大湾区拥有7.5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在岭南文化、对外贸易和中西交流等方面都拥有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张志刚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应当牢牢把握举办全运会的契机,向世界发出大湾区之声,展现大湾区速度。

  

  激发大湾区融合新概念

  

  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将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体系”背景下举办,张志刚认为,这是展示“一国两制”实践的绝佳契机,为粤港澳三地在不同制度下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先行先试的平台。“十五运会将实现三地人流、物流、资讯等方面更加快速地流动,发挥最大功效。”张志刚说。

  他期待通过十五运会激发三地融合发展的新概念、新思路,以十五运会为试金石和突破口,从而实现三地在经济、文化和市民生活等层面的深度融合。

  方舟更希望借助大湾区携手举办十五运会的契机,在“一国两制”下尝试全新的合作模式,这种尝试不应局限在运动会的举办,而是透过运动会,在机制上实现粤港澳三地更紧密的合作,这是十五运会联办的核心意义。

  张志刚相信,加强互联互通,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带来无限可能。以“体育+文旅”的方式,通过合作举办赛事、共享市场资源、开发旅游产品等方式,以体育为媒,将粤港澳三地的优势资源进行互利互补,有利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和谐发展,同时带动体育装备制造业和服装业发展,促进体育人才培养。

  对于广州如何通过全运会推动城市发展,张志刚指出,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在经济、文化、科技等诸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产业体系完备,特别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广州应抓住机会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服务水平,通过赛事推广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和投资者。

  

  推动湾区经济持续发展

  

  张志刚还对全运会后的持续发展提出了思考。一方面,他建议粤港澳要打造具备影响力、固定时间举办的文体赛事IP。另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全运会场馆赛后的可利用性。三地要探索对赛后场馆进行多元化改造,为体育、文化、商业等活动预留利用空间,同时引入艺术、会展、餐饮等多种产业形态,打造场馆经济产业链,为赛事联动、全民健身跨境互动、体育消费资源分享等奠定基础。

  “粤港澳三地要硬联通、软联通,更要心联通。”张志刚期待,通过全运会,粤港澳能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以及重要战略地位作用,联通国内外资源,将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成为粤港澳经济重要增长点以及区域合作交流重要手段,携手合作,讲好新时代的大湾区故事。张志刚表示,十五运会将是三地不同历史文化的协同展示,文化内涵将更为丰富,“粤港澳本来就是一家人,将不同文化不同历史融合展示,我相信会引来全世界的兴趣和关注。”

  方舟则希望借助十五运会的东风,充分发挥广州在大湾区领头羊的重要角色作用,与香港、澳门紧密配合,形成大湾区三角式的稳定发展核心架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