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第四届“中国美术奖”公示,广东有望75年来首次摘取中国画金奖

东方审美,点亮时代的璀璨夜空

来源:羊城晚报     2024年10月13日        版次:A04    栏目:    作者:朱绍杰、梁善茵、何文涛

     全国美展中国画作品展在广州展出现场 文三原 摄

  

  本版撰文: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梁善茵 何文涛

  

  10月9日,中国美术家协会官方平台正式公示第四届“中国美术奖”获奖作品。广东作品入围候选一金一银一铜,最终有望取得历史性“零的突破”。

  本届广东入围公示名单的作品包括中国画金奖一件、铜奖一件,连环画银奖一件,分别是:罗玉鑫《休戚与共》入围中国画金奖,沈璐《旌旗》入围综合画种(连环画)银奖,冼子予、冼一凡《点点繁星》入围中国画铜奖。

  “中国美术奖”是依据《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全国性文艺评奖改革方案》设立,经中宣部批准的全国性美术专业奖,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获奖作品从每五年一届的“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中产生。本届“中国美术奖”公示的40件获奖作品(金奖9件、银奖14件、铜奖17件),从“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参展作品中评选产生。

  

  既有意味,又讲趣味

  

  这是自全国美展创设75年来,广东首度入围中国画金奖。罗玉鑫入围作品《休戚与共》如能最终获奖,则为全国美展创设七十五年来,广东首次获中国画金奖。

  《休戚与共》用“新工笔”的技法,表现“新物种”。作品描绘了北极的一个场景,北极熊在冰雪之上休憩,和睦温馨;独角鲸、虎鲸、北极鲑鱼、茴鱼、鲱鱼在冰层之下自由穿梭。作品沿袭传统中国画“走兽科”的脉络,海洋中“鲸类”的表现则来源于“鱼藻图式”,而在题材上选择了地理上属于公共的极地生物,展现新一代中国画创作中坚力量的视野和情怀。

  “极地生态的平衡关系着人类的前途与未来,作品意在表现北冰洋生态圈的祥和美景,引发人们对生态保护的反思和关注。”罗玉鑫说,在信息时代的大千物象之下,自己积极开拓题材和视角,以花鸟题材为例,打开对于天地生灵的精微观察和对一切有情纵深的关怀,从自然物象而来,演绎自然界中的诸多叙事,引发观者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感悟。

  值得一提的是,在“注意力先行”的时代背景下,作品摒弃直接的视觉冲击力追求,画面呈现出纯水墨的样式,静谧安详。在构图上,作者匠心采取了富有想象力的空间转换,冰层之上采取平远式视角,透过冰层切面往下转换为纵深的北冰洋。

  作为现代工笔画的中坚力量,罗玉鑫强调工笔画中的写意性。“在我的创作当中,我会特别注意使用减法,物象的刻画与画面的关系尽量做到点到为止,避免过多制作,以保持画面的松弛感与清新感,尽力保持着最初激发创作时的那道灵光。”

  “可见当代花鸟画的视野,已经远远超越了古代文人花鸟画的范畴和所居之地,也已经远远超出了对于动物形象本身的描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美术评论家于洋认为,作品将传统工笔画的走兽翎毛画法,与带有现代构成意识和影像感的现代图式相结合,探索融合了拓印及综合材料技法。“作品在严寒北极的画面中,传递人文温度,既有意味,也充满了趣味。”

  

  把情感融入作品当中

  

  沈璐为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其入围作品《旌旗》描绘了新时代藏民为祖国庆祝生日的故事。此前,沈璐的作品《马克思》获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银奖,作品《鹤之灵》获第十二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她表示,虽然自己已有十多年的水彩经验,但这次创作在水彩技法上是一次全新的探索和挑战。“特别是在天空的表现上,沈璐力求从晨曦到黄昏到夜晚利用‘丁达尔光线’呈现真实唯美效果。”

  “连环画的故事性是一种优势,令我更容易发挥,把美好的情感融入作品当中。”沈璐表示,“无论是来自生活的感悟,还是社会的责任,我始终遵循本心,不把自己框定在题材之内,力求在限制中寻求自我,在创作中探索方向。”

  冼一凡、冼子予父女二人的入围作品《点点繁星》将城市万家灯火、珠江面上的波光粼粼以及远处的青山绿水相结合,呈现出大湾区主要城市经济发展、生活安定的繁华夜色。冼一凡告诉记者,该作是他们历时两年共同创作,借鉴了俄国画家库因芝《第聂泊河上的月夜》对光的处理,运用传统没骨积染法,描绘远方群山起伏和峰峦叠嶂;以国画的界画技法和贴金银箔,表现东方审美特色。

  该作不完全是对广州景象的复现,更是表达艺术家对广州的感觉。“可以说,这件作品是冼村人画冼村。”冼一凡说,作为在广州城中村出生的人,他们见证了不少外来人员在这片热土上的奋斗。“我们特意在城市上空画上飞机,寓意游子在外打拼。这些奋斗在外的无数个体,如点点繁星,共同点亮这个时代的璀璨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