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迪瑞
文化是一个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精神支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粤港澳大湾区地处岭南,香港、澳门与珠三角九市在岭南文化的浸润中衍生出同气连枝的文化血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发挥粤港澳地域相近、文脉相亲的优势,塑造湾区人文精神,增强文化软实力。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形式,用动态的“语言”来传递情感意蕴和历史沉淀,它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文化延续的载体。通过舞蹈的文化认同、美育教育来构建艺术湾区共同体,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
以岭南舞蹈为载体
粤港澳大湾区地处岭南,深受岭南文化影响。岭南舞蹈作为岭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承载着地域的文化精髓与历史积淀,牵系着人与人、人与故乡之间的情感纽带。岭南舞蹈以广府、潮汕、客家文化为主体,近年来有诸多优秀作品颇受大众瞩目,以《醒·狮》《沙湾往事》《英歌》《咏春》等舞剧为代表,诠释了岭南地区的特色文化。同时,大湾区内的多个地市也对狮舞、龙舞、咏春拳等进行着动态传承与发展,在节庆表演、课堂教学等活动中均会涉及,由此可见,岭南舞蹈是大湾区文化底色上的亮丽一笔。
粤港澳大湾区可以依托区位优势,以传统的岭南舞蹈为载体,推动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使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共融,从而推动文化认同的形成和深化。
以教育融合为基石
教育是对人开展文化认同的重要路径,舞蹈的美育教育又是对人心灵和思想的一种洗礼。现如今我国内地实施艺术教育改革,以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形成中小学艺术课程科目,将舞蹈纳入基础教育体系,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和艺术教育在立德树人中的关键作用。舞蹈的美育教育能塑造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人的本体出发浸润观念和认知,从而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促动下,粤港澳三地高等教育融合发展,构建了多所三地联合办学的学校,如北师香港浸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等,在政策的促使下,三地在教育理念和文化体系方面相互碰撞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教育共同体。可以依托粤港澳三地的教育融合平台,进行舞蹈美育教育,通过教学“对话”,潜移默化地对人的情怀和审美素养进行培育和塑造,从而构建区域文化共同体。
以平台构建为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民众之间以心交心、心心相系的同频意识,是筑牢粤港澳大湾区长期繁荣稳定的根基。
三地文化交流平台的搭建,可以加深粤港澳的文化碰撞和融合,能为更多文艺工作者提供多元视角和创作空间,还能为区域发展赋予强有力的精神文明支撑。例如,举办粤港澳三地舞蹈比赛、文艺演出、传统文化进校园等,以活动为契机加深三地艺术家和艺术组织间的互动,让更多优秀作品和文化理念更直观地展现。同时,通过互相学习交流的方式,可以拓展港澳地区对岭南舞蹈的认知,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人士,都可以通过三地文化交流平台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文化的传递和交流,将为构建人文湾区起到推动作用。
绘制湾区文化“同心圆”
粤港澳大湾区人文精神的塑造,离不开文化的交流、教育的共融、平台的共享,是实现兼容并蓄、和合共生、各美其美的岭南文化样态,也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内核。大湾区着力赓续中华文脉,以岭南文化为切入点,以文化共融促进人心相通,以艺术共创绘制湾区“同心圆”。以舞蹈为媒介串联三地的文艺协同发展,可以为静态的文化赋予动态的话语模式,建立艺术湾区共同体。
粤港澳大湾区舞蹈的协同创新发展,可从教育、演出、创作等多个方面的合作入手。在教育领域,可以通过建立跨区域的舞蹈教育联盟,促进师资力量的共享和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为舞蹈人才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在演出方面,可以通过同台展演展示优秀作品;在创作方面,可以鼓励三地舞蹈编导结合大湾区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特色,将现代和传统的艺术相碰撞,合作创编出具有大湾区地域文化特点的舞剧、舞蹈作品。
凝聚众心,携手共进。联动粤港澳三地资源平台,构建舞蹈领域的合作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从而强化文化认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命运共同体。
(作者系澳门城市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2025年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美育视野下岭南舞蹈文化在中小学阶段的传承与发展”(202419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