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元亨
在永庆坊徜徉,不觉间发现与其南侧垂直的一条路,路名就叫丛桂路,不由得心中怦然一动。原来,我们谭氏家族300多年前就已定居这里,不过,那时叫丛桂坊。
那是清朝康熙年间,居住在甘竹滩畔的谭家,被后人叫卓昂公、苍昂公的两兄弟,决计走出里海乡,到广州闯世界。其实,他们的祖先谭湘,早就在明末出入于“市廛之间”,在今日海珠区南华西街附近,一边烧制瓷器,一边欣赏漫天雪白的素馨花,写下不少足以传世的古诗,“莫怨衣来俦侣寡,粤城西望素馨田”。两兄弟中,一位继承了“与百工相处”“身隐市廛”的生活方式,其后人进入十三行,出了康官、德官等名商,百年不衰——那时,十三行首富潘家还没有来,尚无龙溪新约的街名——那是后来潘家带来的他们老家的地名:福建龙溪。而两兄弟中的另一位,辗转到了兰桂坊,继承的是“自取快于胸中,于其诗信”的文化传统,出了大诗人谭莹、榜眼谭宗浚,更有“谭家菜”创始人谭瑑青。
为何选择了丛桂坊,只因为这里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丛桂坊最早的名字是“丛桂里”,得名自南宋年间。据说当时这里有一户刘姓的平民之家,有三个儿子,家境不好,仍勉力供儿子读书,而三个儿子也非常争气,大哥刘镇、二哥刘容、三弟刘铎全都考中了进士。岭南之地,本来科举不昌,这一下子一家三进士,简直是奇迹,轰动了七里八乡。人们皆称誉三兄弟“兰桂腾芳”“同登金榜”“齐折桂枝”,所以,有了“丛桂”之称。丛者,多也。于是,这里因此得名“丛桂里”。后来,又改名为丛桂坊。
从谭莹在十三行行商群中活跃的程度看,至少在他之前几代已入住丛桂坊。谭氏先人,入住丛桂坊,自是对后人抱有厚望。
步入丛桂路的大街小巷,我惊奇地发现,这里以“贤”为名的巷陌,居然那么多,尚贤里、明贤里、上贤里、下贤里,稍远的还有聚贤里。苍昂公后人十七世敬贤,卓昂公后人十七世学贤,贤字辈的后人有二十多位。用贤字 给街巷命名,显然与贤字辈一代有关。卓昂公、苍昂公后人在广州立足后,到了贤字辈,开枝散叶,走向了辉煌。德观(官)成了“潘卢伍叶谭左徐杨”十三行八大家之中的一家,正是贤字辈;而学贤的孙子谭莹则成了大文化人,为大学者、两广总督阮元所重。
道光二年大火,德观“一夜冇清光”。之前有过“百鱼宴”传说:为宴请中外商贾,谭家拿出顺德“一样鱼可做出百种味”的看家本领,没料一黑猫把正在宰杀的大鱼叼上了屋梁,应了堪舆先生一句话“鱼上了梁,合该转衰”一一旱地鱼上梁这本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但是鱼底下四点水,却可作“火”字解…… 且不细说。但谭莹参与了百鱼宴,赞不绝口,让这一故事发生转圜:他的儿子谭宗浚不仅中了榜眼,入了翰林院,且外派四川、江南,在粤菜之后,又品味到川菜、淮扬菜,成了美食家。而他的孙子谭瑑青,更成了“天下第一菜”即谭家菜的创始人。
无论学贤、谭莹、宗浚、瑑青,都是在丛桂坊长大的,而丛桂坊与十三行近在咫尺。如今,丛桂路上尚有一条街,绿叶扶疏,波光闪烁,清风徐徐,让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