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格·塞门扎为华南理工大学师生做学术报告 获得诺奖不是我毕生的追求,研究出一款彻底治疗癌症的药物才是。 ——格雷格·塞门扎 |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高松向格雷格·塞门扎颁发聘书 |
10月26-28日,刚刚获得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 Semenza)到访华南理工大学,开展学术交流和访问活动。华南理工大学校长高松会见并授予他华南理工大学名誉教授称号。 格雷格·塞门扎是刚刚颁布的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也是目前活跃于医学及生命科学研究前沿的重要科学家,目前担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血管疾病研究中心的主任,以及医学部、肿瘤学部、放射肿瘤学部、生化学部的教授。 1992年,他因发现低氧诱导因子(HIF1)而成为现代低氧及氧化应激研究的奠基人,这些开拓性的工作对肿瘤学及心血管疾病等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久前,他因发现细胞感知和适应环境含氧量的相关机制被授予201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细胞氧气感应机制 找到抗癌“武器” 揭秘 来访期间,塞门扎为华南理工大学全校师生作了一场题为“缺氧诱导因子在生理学和医学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分享了自己的研究心得和最新研究成果,与师生交流。 他是如何“破解”氧气感应机制谜题的?据了解,人体在感到缺氧时,细胞就会分泌一种激素,让身体多生产红细胞,尽快恢复氧气的供应。人体细胞是怎么做到对氧气浓度的及时探测和反应?塞门扎和另一名英国医学家发现,这是因为在人体细胞中,有一种参与垃圾分类的细胞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 如果氧气浓度太低,缺氧诱导因子-1α就会进入细胞核,给相关的基因通报情况,让细胞赶紧做出反应。人体不缺氧时,缺氧诱导因子-1α就被人体当做垃圾分解掉了。 这是怎么回事?科学家们陆续发现,这是因为在人体细胞中,还有一帮分子在默默地搞垃圾分类。人体不缺氧时,氧气和一种叫做VHL的分子,会将缺氧诱导因子-1α,标记成了“易腐垃圾”。于是,细胞就会把它分解掉,防止人体过度反应。 氧气感应机制是许多疾病的核心。比如,它会刺激血管的形成、重塑代谢,以使癌细胞大量增殖。这个发现,让科学家们找到了对抗癌细胞生长的“武器”。 科学家推测,如果用药物打破癌细胞的缺氧保护,阻断氧气感应机制,就有可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甚至杀死癌细胞! 为了表彰他们的发现,2019年,诺奖委员会授予塞门扎等3位科学家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的发现,也为抗击贫血、癌症和许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铺平了道路。 将参与建设华工广州国际校区肿瘤学研究所 合作 此次来访,塞门扎表示,将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在生物医学科学领域进一步开展合作与交流,助推学院在学术、人才培养、国际化等方面的快速提升。 据了解,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是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首批建设的学院之一,面向国家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和健康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以生物医学为牵引,发展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医学科学、生物制药紧密结合的学科。 此前,得益于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国际校区正在推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和聘用机制创新试点,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为推进肿瘤学研究方向的建设和发展,从2017年底起就与塞门扎院士进行接触,建立学术合作并逐渐取得了良好的信任和了解。在此基础上,学校向塞门扎院士发出了共建肿瘤学研究方向的邀请。 据悉,塞门扎院士已与华南理工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今后将参与生物医学科学与工程学院肿瘤学研究所的建设,在国际化科研合作、课程和教学改革、联合指导和培养研究生、学院和学科发展规划等方面为学校和学院提供咨询和指导,并定期访问华南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