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文脉观察

惠州水土铸就文人淡泊性格

来源:羊城区域     2019年11月29日        版次:ZHA14    作者:吴大海

    

  黄澄钦是惠州当代文艺家的代表,他的成长并非偶然:抗战、新中国成立后云集于惠州的文艺名家、知识分子将才情传授给他,而他自身的品格、三观,则是由惠州这一方水土千百年来所形成的文化氛围潜移默化而成。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是西湖养育出来的画家。” 

  谈惠州文化、惠州文人,必须从以苏东坡为代表的寓惠命官、贬官群体开始。省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惠州民俗学者林慧文表示,自隋代以来,以苏东坡为代表的文人墨客将中原文化传到位于岭南边陲的惠州,使惠州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开始自产本地文人。

  有学者认为,惠州文人普遍性格的形成与这里的地理风水有关。惠州有西湖与罗浮山,唐代惠州进士张昭远在黄巢起义时弃官回家,在西湖边的舍人巷结庐隐居;吕洞宾的原型、唐末礼部侍郎吕渭之孙吕岩也在多次落榜后定居罗浮山,施教济贫、修行得道。再加上这里儒释道三家并行,地理环境与文化氛围对惠州的知识精英阶层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宋代开始,惠州知识分子归隐后选择在西湖和罗浮山读书、施教。明清时,杨启元、邓承修等文人也依然如此。吕岩曾在《寄罗浮道士》中说:“罗浮道士谁同流?草衣木食轻王侯。”其中,“草衣木食”代表生活的清贫淡泊,“轻王侯”则代表对自由理想的追求。

  这种态度受到惠州本地与外来士人的普遍支持,成为历代惠州文人的集体品格。苏轼寓惠后也对这种性格大加赞扬,称其“潜以自珍”。这样说来,黄澄钦能继承这种集体品格,也就不足为奇了。 

  明代惠州学者张西园(张萱)曾对惠州文脉的传承表达担忧:“为问西湖千载后,有人能否补西园?”应该相信,只要这一方水土不变,惠州的文脉就不会断,一代代的“补西园人”将陆续诞生。(吴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