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申东城:

惠州山水风物 给了他 创作灵感

来源:羊城区域     2019年11月29日        版次:ZHA15    作者:黄翔宇

    

  学者访谈

  羊城晚报记者 黄翔宇

  嘉宾:

  惠州学院副教授、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常务副会长 申东城

  羊城晚报:苏轼在惠州留下大量诗文,是不是惠州的山水风物对他的创作产生了影响?

  申东城:地域文化无疑是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厚的来源和土壤。我们说物候和气候会影响主体创作意识,这对苏轼和惠州来说也是如此。苏轼把惠州以及岭南的一些风俗习惯写到自己的作品中,还有当地物产,比如最著名的那首“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就是惠州风物在苏轼诗文中的体现。苏轼在惠州是闲职,政治上无法大展拳脚,只好寄情山水,所以这一时期产生了大量的诗文作品。 

  羊城晚报:您觉得,苏轼为何会大量写作“和陶渊明”诗?

  申东城:陶渊明在历史上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田园诗人,苏轼跟他不一样,苏轼是被贬的,但是苏轼被贬后,尤其是到惠州,一点实际权力都没有了,情况也有点像陶渊明。苏轼主动“和陶渊明”,也是在调节自己的情绪,开阔自己的心胸眼界,学习陶渊明的一些思想,对身边的山川风物更加注意观察,用心去体验生活,忘却烦心事。

  羊城晚报:这些唱和诗,对苏轼、对惠州有怎样的影响?

  申东城:这也让苏轼在思想上逐渐发生了转变,从原先的坚定的儒家思想者,慢慢开始在儒家中加入了佛道思想,让苏轼开始在哲学上也有了一些认识。对于惠州来说,苏轼有意地去变化诗风,使得他更关注当地风貌,能够产生更多的诗文作品,也让惠州更多的景色习俗风貌呈现在苏轼的作品中,被后人所熟知。

  羊城晚报:现代人看来,苏轼是一个怎样的人?

  申东城:对苏轼的评价有很多,他也确实在很多方面都有所成就,除了大家所熟知的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在书法、绘画等领域的成就也很突出之外,他在医药、烹饪、水利等方面都有所贡献。评价苏轼是一个天才式的人物,一点都不过分,他具有球形发散思维,不断地在学习、在进步。难得的是,苏轼还是一个很接地气的人,很亲民,诙谐幽默。总的来说,我觉得苏轼身上体现了一种文人士大夫的形象,从现代人的角度去看,不同层次不同阶层的人都能从他身上学到东西,各取所需。

  羊城晚报:苏轼是中国古代首屈一指的文化名人,您觉得这和他的人生起落有没有关系?

  申东城:肯定是有关系的。文化成就自不必说了,苏轼在文学和艺术上的地位以及作品,决定了后人对他的评价看法。苏轼的人生起落丰富了他的见闻、经历,也丰富了他的内心。他内心很坚强,也很自信,用豁达幽默的态度来对待生活。苦难出诗人,苏轼的人生起落对他文化的提升、思想境界变化,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