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年),时任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呈上一篇《论辅臣科臣疏》,不仅弹劾权臣,揭露他们贪赃枉法、以权谋私的罪行,还对万历皇帝登基近二十年的政治作了一番点评与抨击。 疏文一出,万历皇帝明神宗自然勃然大怒,一道圣旨就把上疏之人放逐到了广东雷州半岛的徐闻县,贬为典史。 一般来说,官员被贬去偏远的岭南,多是心情郁闷的。但这位上疏的官员,反倒还挺高兴。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汤显祖,后世人称“东方莎士比亚”! 汤显祖感到开心的是,这次岭南之行,他心心念念的罗浮之梦终于有机会实现了! 壹 离奇 被贬岭南成了『圆梦之旅』 因《论辅臣科臣疏》被贬官广东徐闻,汤显祖当年九月初从家乡江西临川出发,至月底翻越梅岭进入广东,再从保昌(今南雄)走水路,途经曲江(期间登岸往游南华寺)、乳源、英德、翁源、清远、三水、佛山等地,十月初七小雪前后到达广州。 在广州盘桓二十余日后,汤显祖先赴东莞,然后前往惠州罗浮山“朝圣”,至十一月初七从罗浮山下来乘船赴澳门,刚好一个月。最终才过阳江后从海路前往徐闻就职。 古时文人被贬岭南,大多是不情不愿且惧怕愁苦的,可汤显祖截然不同。因揭发权臣被贬,对于文士来说,不仅在明朝,在历朝历代都是一件荣耀的事,会天下扬名,传为佳话。所以在上疏之前,汤显祖已经考虑到了后果。因此被贬的诏令下来,他欣然接受。 同时,身为江西临川人的汤显祖,对岭南的地理风貌,本来就有亲近之感,甚至还有所期待:“吾平生梦浮丘、罗浮、擎雷、大蓬、葛洪丹井、马伏波铜柱而不可得,得假一尉,了此夙愿,何必减陆贾使南粤哉!” 在汤显祖看来,这次能去岭南,比西汉初年陆贾出使南越被奉为上宾还爽快,因为他把它当成了“圆梦之旅”! 当然,这时候的岭南,条件比韩愈、苏轼时代好多了,他没什么好怕的。 明代的广东,与唐宋时期相比,经济文化已经有了长足发展,即使是更为偏远的徐闻,在当时也已被视为“善地”。而且徐闻县令熊敏还是汤显祖的江西老乡,汤显祖的儿女亲家刘应秋早已为他联络安排好,可以说他已经无后顾之忧了。 贰 探因 家世渊源深受道教影响 汤显祖对罗浮山的向往,与他自身的家世和信仰有关。他的祖父汤懋昭信奉道教,对他的教育中难免有道教因素。并且,他的祖母也笃信道教,这对幼年的汤显祖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另外,他的第一位老师徐良傅,曾因得罪权臣被革职为民,一生潦倒,以授徒维持生计,他也鼓励汤显祖信道。 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汤显祖,对道教熟悉、了解,更有莫名的亲近感。 道教对汤显祖的影响,从他留下的诗文中可见一斑。他年轻时写过好几首与祖父的涉道诗。万历三年(1575年)他出版的第一本诗集《红泉逸草》75首诗中,有11首涉及仙道。 他早年的信仰,令他特别向往罗浮山。 罗浮山早在秦朝时期就已有仙道踪迹,晋朝葛洪之后,由于葛仙翁与道教的影响力,使得罗浮山成为天下名山。因此在年少时的汤显祖心里,罗浮山一直是“仙山”一样的存在。能去游览罗浮山,是他心心念念的事。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汤显祖的至交好友祁衍曾在罗浮山居住多年。就此一点,汤显祖也一直想去一趟罗浮山。 叁 激情 5天写下5篇(首)诗文 终于到达罗浮山,我们难以想象当时汤显祖的心情。不过作为文人,有感而发时就会留下诗文,这是他们心境状况的自然流露。 中山大学博士周松芳曾做过统计,在汤显祖登上罗浮山的短短5天时间里,他写下了17首诗歌和一篇长赋! 据说汤显祖到广州时还生了一场病,当时他爬罗浮山时,病还没完全好。但心中的圣山近在咫尺,他已经迫不及待! 他在10月的最后一天傍晚时分到达了罗浮山下的朱明洞入口。等不及了!稍事休息后,他就连夜进山了。到了飞云顶,他连夜写下了2200字的《游罗浮山赋》,详细记述了他前往罗浮山之路上的所见所闻,包括山色风景、人文故事等。 文脉档案 汤显祖(1550-1616年),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明代戏剧家、文学家,祖籍江西临川,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紫钗记》《南柯记》《牡丹亭》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牡丹亭》全称《牡丹亭还魂记》。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该剧是中国戏曲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与《西厢记》《窦娥冤》《长生殿》(一说《西厢记》《桃花扇》《长生殿》)合称中国四大古典戏剧。 少有才名的世家子弟 刚正不阿的闲职小吏 汤显祖: 文脉故事 明嘉靖二十九年八月十四日(1550年9月24日),汤显祖出生于江西临川的一个书香世家,其祖上四代均有文名,不乏满腹经纶的学者。不仅如此,汤显祖的母亲也自幼熟读诗书,为他从小营造了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祖辈父辈的认真求学态度,在汤显祖幼小的心灵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也培养出他正直不屈的文士品格。 汤显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加上从小受家庭的熏陶,5岁时进家塾读书,12岁能诗,13岁师从诗人、古文家、名士徐良傅,14岁便补了县诸生,21岁中了举人。以汤显祖的才学,在仕途上本来可以一帆风顺、青云直上,奈何当时伴随整个明代社会一起堕落的科举制度已经腐败不堪,考试形同虚设,成为上层统治集团营私舞弊的幕后交易工具,变成一场保证贵族子弟世袭地位的骗局。 饶是如此,汤显祖本来还是有做大官的机会。万历年间,权势最大的内阁首辅张居正,打算安排其儿子于科举中考取进士。同时,这位权臣又想掩人耳目,于是计划同时招揽几位有真才实学的人一起参加会试。汤显祖作为当时天下最负盛名的举人之一,自然成了张首辅的笼络对象。怎知汤显祖根本不为所动,无视首辅的权势,也不为科举名次诱惑,先后两次拒绝了同张居正的合作,坚持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应考。可想而知,汤显祖那两次的考试结果都名落孙山。 万历十年(1582年)六月,58岁的张居正病逝,次年汤显祖便考中了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汤显祖两次拒绝张居正招揽的事迹早已天下皆知,于是当时继任首辅张四维,以及再后一位首辅申时行,都曾拉拢汤显祖,但都被他拒绝了。可想而知,汤显祖的为官生活并不顺利,他在南京的六七品闲职上,一待就是七年。 在南京为官期间,汤显祖因为与南京的文坛领袖、刑部侍郎王世贞在文学上的观点不合,且一直保持其刚正不阿的本色,尊重文学而不屈服于权势,所以一直没什么升迁,先后任太常寺博士、礼部祠祭司主事等无实权的闲职。但正是由于汤显祖坚持本心,不趋炎附势,更加坚定了其在政治上、文学上的反抗性和斗争性。 在汤显祖的出仕生涯中,虽然在官场上四处碰壁,但在文学上收获却很大。当时的南京是文人荟萃之地,许多诗文家、戏曲家都聚集于此。汤显祖在南京期间,一方面自己做学问、搞研究、爱好读书,另一方面经常与当时的名家切磋唱和诗文、词曲等。他汲取古代优秀文化思想,但并不跟随复古派的文学潮流,相反却接受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思想。在南京的这些经历,为他后来的戏曲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吾平生梦浮丘、罗浮、擎雷、大蓬、葛洪丹井、马伏波铜柱而不可得,得假一尉,了此夙愿,何必减陆贾使南粤哉! 汤显祖 本版插图/杜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