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苏东坡见证的小麦水稻“地盘之争”

来源:羊城区域     2020年05月29日        版次:ZHA19    栏目:文史杂谈    作者:夏杨

    

  

  羊城晚报记者 夏杨

  小麦和水稻在中国的种植历史都非常悠久。考古学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甚至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古人就开始采集、培育小麦与水稻作为食物了。

  从植物学上来讲,这两种作物同属禾本科,但生长习性有很大不同,一个旱作,一个水生,因此在分布地域上有天然差异。笼统地说,小麦分布于北方,水稻分布于南方。而两者的地理分界线,一般来说,在秦岭淮河一线。

  不过也不尽然,秦淮线的南北,出现水稻小麦交叉分布的区域也不少。毕竟,二者并非“势不两立”,只要满足条件就可生长。

  比如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北方之北”的东北黑土地上也出现了水稻种植。而在南方的一些地域,小麦也有种植。比如在岭南惠州,宋代大文豪苏轼被贬到这里时,就惊喜地看到了麦浪。

  那一日苏轼在前往博罗香积寺的路上,看到“夹道皆美田,麦禾甚茂”,于是他用“二年流落蛙鱼乡,朝来喜见麦吐芒”的诗句,记录下了当时的喜悦心情。

  在大海之滨的岭南看到小麦,让长期在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为官的“中原人”苏轼感觉新奇而亲切。

  其实,那时候惠州种小麦已经好多年了。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陈偁任惠州知州,曾推广小麦种植,使得这种来自北方的农作物在岭南落地生根。

  水稻和小麦的“地盘”划定,主要决定于水田和旱田的分布。而这,又主要决定于气候条件。

  不过就是同一个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气候也会有些许变化。根据气象学家竺可桢的研究,历史时期的气温会有上下波动,这会导致水田旱田分布的变化。于是,气候温暖时降水多,水稻分布就变广;气候变冷时天干少雨,小麦就乘机扩展“势力范围”。

  据考证,惠州在岭南率先种植小麦,也和气候变化有关,南北宋交替至南宋这段时期,正处在气象史上的寒冷期。这时旱地面积变大,南方出现了更多旱田,此时惠州能成功引种小麦,也就不难理解了。

  除气候变化会引起水稻小麦面积增减外,还有社会学层面的因素,那就是人员流动。因政治或军事等原因,人口从北往南流动,习惯于种植小麦、吃面食的北方人南迁,就会把生产生活方式带到南方,这也促动了小麦种植向南方地域扩展。

  中国人口的南北流动是有规律的。岭南有不同时期迁来居住、定居的北方人,即客家人。他们的到来,本身就是文化的冲击与交融,他们改变了当地,当地也改变了他们。

  小麦和水稻的区域变迁史,本身就是人类文化史。当年苏轼在惠州时,恰好感受到了这种变化。那一刻的感受,借助于他的诗文,得以留存至今。现在的我们看到这诗句,还禁不住会心一笑,仿佛也看到了东坡当年所见的原野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