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藏在古城中的红色印记

来源:羊城区域     2020年06月12日        版次:ZHA18    栏目:文脉众议    作者:苗理洁

    

  特约撰稿/苗理洁

  

  千年古郡惠州,在中国现代史上,曾是风起云涌、号角声响的地方。自1925年10月二次东征胜利推进,同月,中国共产党惠州特别支部成立,不久,周恩来受广东革命政府委任为东江各属行政委员,负责惠州、潮汕、梅州所属各县行政领导。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惠州的工运、农运、青运、妇运蓬勃开展,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如火如荼。惠州成为东江革命的中心。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介石背叛革命,疯狂抓捕和屠杀共产党人,东江两岸,血雨腥风。蒋介石指挥第六军十八师师长胡谦进驻惠州,4月16日,逮捕惠阳农会干部17人,许多共产党人先后被捕和英勇牺牲。此时东江地方党组织建立时间不长,但反应迅速,4月20日,中共即成立了东江特别行动委员会(简称特委)。隐蔽下来的党团员勇敢接受任务,抓住时机,采取各种办法,在商贸活跃的水东街、在茶楼食肆和学校散发传单,在通衢大道张贴标语,揭露蒋介石叛变革命、屠杀人民的阴谋(见谭力希、朱生灿编写的《惠州史稿》)。东江特委的成立,昭示中国共产党没有被白色恐怖吓倒,并领导东江地区广大人民群众与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岁月的流逝,并没有带走古城人民的记忆,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共产党仿佛是黑暗中的一盏明灯,给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史料记载1937年的冬天分外寒冷,而惠州城的抗战烈火却在熊熊燃烧。设在平湖门旁边的“惠州民众教育馆”,每天都有许多人聚集在这里,在共产党人谭家驹和馆长古柏伟先生等爱国人士的组织下,有序地进行抗战的募捐和各种宣传活动。

  抗战老兵、今年98岁的邹益泰老先生回忆,他那时是15岁的少年,与同学们一起参加了“惠州儿童抗日救亡工作干部培训班”。谭家驹是这个培训班的负责人。他同时是广东省青年抗日先锋队东江支队负责人。邹老先生还能忆起谭家驹的模样:斯文儒雅,经常笑眯眯地与同学们说话。然而他领着同学们四处演讲时,是那样铿锵有力,激昂慷慨,极具感染力。谭家驹领着培训班青年教师张泽、何奕昌等人,编写和演出抗日话剧,到车站、码头、乡村,甚至到茶馆演出。邹老先生清晰记得每个场景:他出演话剧《两代人》中一个角色,他粘上胡子扮演老父亲,同学罗子强扮演儿子,女同学谭秀贞扮演媳妇。话剧讲述了惠州城两代人积极投身抗日战场,同仇敌忾打日本鬼子的故事。邹老先生说那出戏很成功,在城里,在乡村,演了一场又一场,每次演出,都唤起群众抗日的激情。他说,人们随着剧情发展的呐喊和喝彩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根据《广东省文史资料》第五十辑记载,抗战初期,惠州城的文化宣传工作搞得风生水起。中共广东省委贯彻抗战时期国共合作的方针政策,遵照中共中央指示,选派了800多名爱国青年,其中120余人是中共党员,其他大多是抗先队员,由组织统一安排参加第七战区第十二集团军,组成政工总队,开展新型的政治宣传工作。

  当年惠州籍画家刘仑,就是队员之一。刘仑教孩子们画抗日漫画,还经常把自己创作的作品义卖,捐出款项给惠州民众教育馆做抗日宣传的费用。刘仑后来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优秀的文艺战士,创作了大量反映人民军队英勇顽强战斗风貌的作品,享誉画坛。

  与刘仑一起为第七战区工作队队员的,有知名的文学家黄河天、何家槐,音乐家孙慎、黄凛等。才华横溢的他们,从千里冰封的北国南下广东,为了抗战一起聚集到古城惠州。孙慎是青年歌咏队负责人,黄凛是儿童歌咏队负责人。艰苦的环境,激情磅礴的抗战歌曲成为鼓励人们的精神食粮,人们唱起抗战歌曲,增添抗战的力量。据当年的亲历者回忆,孙慎会作曲,又是男高音,歌声高昂动听。他经常指挥青年人演唱《太行山上》《黄河颂》《延安颂》《大刀进行曲》。他最喜欢演唱的地点是惠州梌山的中山纪念堂。梌山上的百年老木棉树,见证了当年歌声嘹亮、群情激昂的历史画面。

  有“岭东雄郡”之称的惠州,从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到建立新中国之前,红色的星火从来就没有熄灭。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这方土地有过多少英雄的壮举?数也数不清——“东江纵队”八年抗战的艰苦卓绝;水东街交通站鲜为人知的秘密;太益行共产党联络站的地下运输线打不垮、压不烂的坚韧;抢救并掩护文化人安全顺利过境的惊心动魄,等等。这些故事,都是一部部可歌可泣的篇章。

  岁月沧桑,物换星移,曾经的红色星火早已化作漫天绚丽的彩霞映照大地。那些藏在古城的红色印记,像丰碑一样耸立,成为古城文明建设的精神指向,激励新老惠州人继续发扬岭东雄郡的雄武气魄,勇于创新,勇于赶超,在新时代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