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道滘手艺人 用心传承龙舟文化

来源:羊城区域     2020年06月12日        版次:DA18    栏目:莞邑乡村振兴·镇村行(23)道滘镇    作者:余晓玲、焦梅、刘应林

     陈泳旭在家中设立了工作室,专注龙头模型雕刻

  策划:田恩祥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余晓玲 通讯员 焦梅 刘应林

  

  端午临近,东莞水乡道滘又开始热闹起来,赛龙舟等一系列关于端午的记忆再度被唤醒。

  道滘,河涌交错,水网纵横,几乎家家户户都精于水性,善于舟楫。每年农历五月初二,是道滘一年一度的龙舟狂欢节,各地游子回乡聚首,各村村民簇拥河涌两岸,水面上群龙竞渡,万众欢腾,热闹非凡。

  除了赛龙舟盛事,在道滘民间,有一些手艺人一直在默默坚守、传承着龙舟文化。

  

  每年举行龙舟节活动

  

  道滘的龙舟记忆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当时就已有龙舟竞赛的风俗。据《东莞市龙舟志》记载,清代东莞境内的龙舟比赛,有记录的大多是道滘的比赛。其中清代有位叫叶金成的先贤留下了一本记录光绪五年至七年(1879-1881年)在道滘的日记,对此三年道滘“斗龙船”的盛况都有记录。

  曾经,道滘龙舟赛按路程、时间是东莞最长的,开赛由早上七点半从马洲渡口放头,历时七至八个小时,到下午两点半左右结束,是一场比耐力马拉松式的龙舟竞赛。

  之后,几经停赛复赛,道滘于1981年又恢复龙舟赛,并将每年农历五月初二定为道滘龙舟节,每年举行游龙趁景等龙舟节活动,每三年举行一次龙舟锦标赛。

  如今,随着岁月的变迁,道滘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出门无需再举步登舟。但每逢龙舟赛,各村都会组织1至2条龙舟参赛,全村人齐心协力,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热闹的民俗活动中,人们传承了龙舟团结合作、永不言弃的精神,更赋予了它革新开放、海纳百川的新内涵。

  

  老手艺面临新挑战

  

  临近端午,在道滘镇大鱼沙村的龙舟制造厂内,老板黄志强和师傅们正在赶制一条30米长的龙舟。受疫情影响,今年的龙舟订单量大大减少,但是,黄志强和师傅们仍坚守在厂里,传承着传统龙舟的手工制作技艺。

  黄志强的父亲黄树球是这家龙舟厂的创始人。黄志强说,起初他不太看好父亲的龙舟生意,但看着父亲制造的龙舟屡屡夺冠,订单也越来越多,感觉父亲的龙舟制作技艺确实有过人之处,于是他便辞去工作,专心跟父亲学习,逐渐掌握了龙舟制作技艺。转眼间,父亲去世已经7年,如今的大鱼沙龙舟制造厂是黄志强在全权打理,厂里还有一个跟黄志强父亲一起创业的老师傅,有订单时会请一些临时工,一年下来可以做十几条龙舟。

  为了把这项传统的手艺传承下去,黄志强不断摸索、创新。如今随着龙舟比赛规则、赛程等的变化,龙舟的长、宽、弧度等都有了变化,黄志强制作的龙舟,每一条都是“高级定制”,会根据每个队伍队员的重量以及比赛的规则,来决定龙舟的尺寸。

  黄志强说,如今的龙舟制作,还面临着新技术的挑战,“为了减轻龙舟重量、提高比赛成绩,在东莞已经出现了3D打印的龙头。”但黄志强表示,如果不是顾客要求,他一般不会这么做,因为这样总觉得失去了传统的龙舟制造精髓。

  黄志强说,造龙舟不仅是门手艺、事业,更是一种家族文化的传承,父亲潜力研究学习来的技艺,不能到他这里就断了。

  

  00后设立工作室

  

  在道滘民间,默默坚守传承传统龙舟文化的不止黄志强一人。

  道滘镇九曲村的陈泳旭今年20岁,是一名00后。因为家门口就是九曲河,从小他就经常到河边看划龙舟。18岁起陈泳旭开始研究雕刻龙头,无人教学,他四处学艺。一年以后,陈泳旭的龙头模型有了第一个买家,此后,他在自己家中设立了“道滘九曲造龙头模型”工作室,开始专注于龙头雕刻。

  制作龙头手工工序非常繁琐,选木、雕琢、打磨、抛光、上漆,一道也不能少。而且龙头包含着一些地方的习俗、信仰等文化,所以各地龙头各有不同。陈泳旭说,为了了解各地龙头的不同,他也了解了不同地方的龙舟文化,受益颇深。

  但不管是什么形式的龙头,嘴巴一定要大,牙齿要龅,眼睛要突出,这样才显得威风、有气势。陈泳旭说,经过不断打磨,他现在雕刻一个龙头大概需要三天左右的时间,其中雕刻龙的牙齿往往就要花费一整天的时间。

  雕刻龙头,陈泳旭乐在其中。因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他还加入了“莞壹麒麟醒狮团”,团里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除了到各地去舞狮舞麒麟,队友们还经常到各地去划龙舟,一起交流龙舟文化。

  未来,陈泳旭希望自己能保持热情,把龙头雕刻事业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