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江门举行五邑银信(侨批)保护活化研讨会,有专家提出——

让银信文化走上抖音 打造成潮流“爆款”

来源:羊城区域     2020年11月05日        版次:ZXA13    栏目:今日关注    作者:陈卓栋

     研讨会现场

     记载抗日战争时期华侨购买救国公债的银信档案 图/江门市博物馆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陈卓栋 通讯员 王丽丽 谭耀广

  

  4日下午,江门举行了五邑银信(侨批)保护活化研讨会。来自广东省华侨历史博物馆、江门市博物馆、五邑大学的研究学者以及民间收藏家共聚一堂,针对江门五邑银信(侨批)的保护活化工作各抒己见。有学者建议,江门应该将银信文化与城市文化相互融合,在城市建设中融入更多银信文化元素;此外,有专家提出,在活化方面应该有所创新,如举办银信文化的抖音短视频比赛,鼓励大众参与其中。

  

  侨乡是银信档案“宝库”

  

  银信(侨批)是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暨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2013年侨批档案申遗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记者了解到,作为中国第一侨乡,江门的银信档案馆藏丰富,截至目前的不完整统计,江门市博物馆馆藏银信档案资料约2.6万件套,其中华侨书信约6000件套,金融票据2万多件套;台山市银信博物馆展出了389件展品,其中330件原件;开平市博物馆目前收藏银信共有1214件(套),实际数量3712件,包括书信、票据、记账簿、年结簿等。

  另外,江门五邑民间还拥有的数量众多的银信档案文物。如五邑乡亲肖德雄,就有约1万多件套银信档案资料存放在江门市博物馆内。台山乡贤李柏达个人打造的三益银信博物馆,也成为民间银信文化宣传及研究的典范。

  

  江博已修复数十件银信

  

  现存的银信档案大部分历经百年,难免受潮、虫蛀,外观破坏严重。如何保护这批银信档案成了江门市文物工作者的重点。黄志强说,目前江门市博物馆的文物库房实现恒温恒湿和分类保存,银信档案资料存放在纸质文物库房,库房柜架等做防虫处理;其次,博物馆购置有真空杀虫机两台、冷藏冰柜一台,可以在馆内实现银信档案资料的杀虫处理。

  “当年的银信基本都是用墨水书写,这种墨水即使一直不动它,经历百年之后也会自动消失。所以我们现在通过和多家学术机构合作,想办法进行一些修复工作。”黄志强透露,江门市博物馆目前和广东省博物馆以及省内修复单位合作,已经完成了数十件银信档案资料的修复。同时,在澳门文物修复学会的指导下,正在逐步建立纸质文物修复实验室,并开展人员培训工作,未来江门市博物馆将具备独立修复银信档案资料的条件。

  

  城建可融入银信文化元素

  

  “银信档案不能只存放在博物馆里面,展而不用是没办法活化的。”五邑大学教授刘进在肯定江门在银信(侨批)保护工作的同时,在活化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银信(侨批)价值的弘扬必须以文化传播为重点,“我觉得可以在城市建设当中融入更多的银信文化元素,比如在城市公园中展示银信档案的图片资料、建一些银信文化设施,让城市文化与银信文化更好地融合。”

  记者了解到,在银信文化的传播方面,江门已经做出了一些尝试。如台山市银信博物馆及文旅集团推出了一系列笔记本、帆布袋、陶瓷杯等文创产品;另外,一批文艺创作者对银信文化进行大力弘扬,结合银信文化特色,创作了一批银信旗袍秀、银信儿歌、银信歌曲等优秀文艺作品。

  五邑大学教授石坚平则认为相关的活化工作还应该加强。“我们能否尝试以银信文化为基础,进行剧本、小说、话剧等方面的创作?现在抖音这么受欢迎,我们可以举办在抖音平台上的银信文化短视频创作大赛,应该可以吸引到更多人去参与银信文化的活化。”

  广东省华侨历史博物馆副馆长陈宣中则指出,希望江门能够加强与同为侨批重镇的梅州、汕头甚至福建方面在侨批展览、学术研究等方面的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与更好地利用。

  对于上述建议,与会的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冀表示肯定:“银信文化内涵好,是适合江门宣传自己的一种‘软文化’,要打造成潮流‘爆款’,关键还是要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走出深闺、活化包装,讲好银信档案里面的家族史、家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