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蜜甜了,瓜熟了 贫困村走上“甜蜜”产业路

来源:羊城区域     2020年11月27日        版次:DA13    栏目:    作者:秦小辉、周正吉、刘贤杰

     刘志敏(左一)帮忙采摘佛手瓜

     刘朝清查看蜂箱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秦小辉 通讯员 周正吉 刘贤杰

  

  韶关市仁化县塘洞村地处粤赣湘三省交界,为“鸡鸣三省”之地。这里青山叠嶂,流水潺潺,风光旖旎。可由于地处山区、思想保守等因素,村民守着青山没饭吃,塘洞村就一直属于典型的山区贫困村。近年来,自从东莞市凤岗镇扶贫工作队进驻后,工作队与当地干群一道,大胆试大胆闯,不断开拓创新,蹚出了一条“传统产业+特色产业+创新产业”的脱贫新路子,为扶贫攻坚注入了新鲜血液,加快了全村脱贫步伐。

  

  养蜂有了希望 年收入达4万元

  

  “喔喔喔……”塘洞村帮扶对象刘朝清又开始了忙碌的一天,每天他都要去后山转转,看护好他的宝贝蜜蜂,防止被黄蜂、蚂蚁、蟑螂“欺负”。只见刘朝清小心翼翼地从蜂箱里抽出隔板,仔细察看。他告诉记者,一箱蜜如果满了的话,有12斤到15斤。

  “蜂蜜可以销售,可以赚钱,感觉现在养蜂还是有希望的。”刘朝清告诉记者,这得益于这两年多来参加的养蜂培训和得到的扶持。据凤岗镇扶贫工作队队员、塘洞村驻村第一书记刘志敏介绍,自从凤岗镇扶贫工作队进驻后,工作队就开始思考如何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发展塘洞村集体经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扶贫工作队发现,塘洞村森林覆盖率高、蜜源好,村民有养殖蜂蜜的传统,但规模不大,产量不高,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技术。

  于是,“我们就联系了蜜蜂合作社,叫他们派技术人员过来这边指导上课,经过这两年,他们的技术已经有一定的提升,基本上已经掌握了培育跟分箱的技术。”刘志敏告诉记者,此外,工作队还与帮扶对象沟通,强调要保证蜂蜜品质,打造塘洞蜂蜜品牌,把塘洞村蜂蜜的名气先打出去。这一招果然见效。2018年,在凤岗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刘朝清养了36箱蜜蜂,一年可以采蜜约500斤,年收入达4万元。而且,现有10户贫困户也都掌握了蜜蜂养殖技术,现蜜蜂存量218箱,每年能产蜜2000余斤、产值达到16万元。据介绍,塘洞村帮扶养蜂的成功做法,不仅带动本村群众养蜂,“酿出”了甜蜜生活,而且还有力地带动周边村民发展养蜂,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路。

  

  流转百亩山地 成功试种佛手瓜

  

  同样,利用塘洞村早晚温差大的特点,工作队还发动村民种瓜,拓宽“甜蜜”产业的路子。近日,在粤赣湘交界处的万时山下,源生农业蔬果示范基地架子上的佛手瓜挂满枝头。基地领头人塘洞村委会副主任钟彩云与扶贫工作队队员,以及入股的贫困户正忙着摘瓜保存。

  “今年,我们试种了很多个品种,不行的(品种),我们就把它淘汰,再把试出来最好的品种发给贫困户种。”钟彩云在源生农业蔬果示范基地向记者介绍,基地共流转了周边居民闲散的100亩山地进行种植,带动10家贫困户以小额贷款形式入股20万元。钟彩云还说,今年是基地试种佛手瓜的第一年,亩产量约9000斤,到第二年佛手瓜根系发达亩产量随之增加,第三年亩产量将会达到20000斤左右,而且产品不愁卖。对于在基地种瓜,塘洞村扶贫对象刘树茂觉得很满意,因为一来可以照顾家里的人,二来可以做事挣钱补贴家庭生活开支。

  佛手瓜的试种成功,让大家看到增收的希望。据长江镇副镇长刘大红介绍,下一步,该村计划推行“党支部+基地+贫困户”模式,三年内以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农户300余户,发动广大群众利用房前屋后栽植瓜果250亩,帮扶贫困户40户,每年就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40至80人务工,人均年增收2600元。

  

  发展多元化产业 实现稳定脱贫

  

  向大山要效益,从绿色中寻机遇。依靠着这片“绿色银行”,塘洞村正从单一的传统毛竹产业向着多元化产业协同发展,共同迈进,真正让这片青山绿水变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数据显示,近年来,塘洞村共统筹落实省、市、县及东莞引导资金共468.223万元,40家贫困户138人,收入从2016年的人均4300多元上升到2019年16000多元,实现了有劳动力贫困户从队尾变排头,均已实现稳定脱贫。村集体收入由2015年的2.9万元上升到2019年的27.1万元。

  与此同时,塘洞村的村容村貌也在发生变化。近年来,在凤岗帮扶和当地政府的努力下,塘洞村硬化道路11.3公里,修建桥梁2座,安装主干道及村组LED照明路灯215盏,建设文化广场5个、文化室1个,高标准配备村综合性文化活动中心设备设施,配备文化广场健身器材,显著改善了全村基础设施状况和村容村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