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汕头文化建设持续发力,非遗文化也以崭新姿态延续潮人文脉,记者从汕头市文化馆了解到——

汕头非遗培训班爆满 根植文化传承润民心

来源:羊城区域     2021年04月01日        版次:YD09    栏目:    作者:蚁璐雅

     非遗进校园现场,小学生们将各个非遗展位紧紧围住

     多种口味的水晶饺

     应节传统潮汕美食朴籽粿 受访者供图

     潮汕红桃粿

     嵌瓷展品

     小学生在活动中近距离感受潮剧盔头

  

  总策划 / 汪一洋 刘海陵 林海利

  

  编委会主任 / 曾颖如 孙爱群 孙璇 胡泉 

  

  主办单位 / 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 羊城晚报社

  

  本期统筹 / 马汉青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蚁璐雅

  

  3月31日下午,汕头今年首场“非遗进校园”活动在汕头市外马路第二小学拉开帷幕,潮剧盔头、潮绣、嵌瓷、木雕等八项非遗文化走进校园,5个班的256位小学生参加了该活动。记者在活动现场看到,小学生们对这些非遗展示很感兴趣,一个个圆圆的小脑袋把各个展位紧紧围住,并时不时向非遗传承人请教木雕的精妙手法,赞叹潮绣的栩栩绣工。

  近年来,汕头对非遗文化重视程度日渐提高,潮汕非遗文化的普查、申报和保护工作陆续开展,同时,随着《非遗讲堂》《我是小小非遗传承人》等进校园、进社区,市民群众对非遗文化了解、保护、传承意识有了大幅提升。当下,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愈发浓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以崭新姿态演绎着潮人文脉的延续和辉煌。

  

  在青少年心中播下非遗种子

  

  潮汕大地上的非遗资源丰富多彩、种类繁多,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工作持续推进,进入名录的非遗项目也在持续增加。

  记者在汕头市文化馆了解到,目前,汕头市共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02个,其中国家级项目名录13个、省级项目名录39个,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等类别。

  随着近年潮汕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区、进企业的推进,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展示平台的打造,青少年和市民群众“从感受、了解到喜欢、传承”的良性循环也正在逐步构建。

  汕头市文化馆副馆长陈少冰告诉记者,近年来,汕头市文化馆在寻找受众、培养下一代传承人这方面,下了大功夫。除了非遗进校园、进课堂等日常活动,汕头市文化馆还通过举办《我是非遗小小传承人》《我是小小非遗讲解员》等活动,在下一代青少年心中播下非遗的种子。

  “像《小小非遗讲解员》的活动,让参加的学生利用周末、寒暑假的时间来展示馆做志愿讲解员,当一个学生来了,那么他的亲戚、朋友、同学也就都来了,这种活动的传播效果广、影响大。”陈少冰说。

  汕头外马路第二小学校长吴漫霞告诉记者,“近年来,除了非遗进校园,我们还经常组织学生和家长参观文化展示馆、侨批文物馆等,让学生感受我们丰富的非遗文化的魅力,为孩子们埋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种子,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不仅如此,汕头市文化馆还向18-65周岁的市民群众免费推出非遗培训班,引入珠绣、潮绣、印章篆刻技艺等非遗板块的课程,受到市民的欢迎。同时,与汕头大学、粤东高级技工学院合作非遗课程,让外地学子感受潮汕文化;通过“汕头文化周”等契机前往泰国、德国等参加文化活动,致力于让潮汕非遗文化走出潮汕地区。

  近年来,汕头市民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和保护意识逐渐提高,从培训班的爆满就可见一斑。据汕头市文化馆非遗办公室副主任曾岸夫介绍,“惠民培训班从起初2个班,到现在已拓展至21个班,线上报名一经开放,更是半小时内就被报满,市民们在获得学习的欢乐后,还强烈要求办提高班,甚至自发成立社团。”

  

  汕头文化馆“三包”传承非遗文化

  

  在非遗文化保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潮汕多项非遗文化逐渐走入市民的视线,但事实上,在推广普及之后,“如何将文化精髓真正传承下去”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陈少冰认为,以前非遗技艺的传承一般是学徒跟着师傅做,少说要三年,很多学徒到中途就放弃了,在当下,如果还只单纯依靠这种一对一教学的传承方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面向社区、学校的大范围专业课程教学是必要的,也是高效的。

  陈少冰向记者介绍,从2017年起,汕头文化馆正式开设非遗讲堂,这是全国最早的非遗讲堂,邀请潮汕地区的非遗传承人上台讲解非遗文化知识,每一期都是不同的非遗项目,目前,该课程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已推出41期。

  名师讲课,一个顶十个,这个想法虽好,但一开始也遇到不少阻碍:许多非遗传承人虽有一身本领,却“会做不会讲,连PPT也不懂”,这让工作人员非常着急。

  为此,汕头市文化馆想出了个办法:根据老师本人和该项非遗项目的不同特点,由工作人员协助梳理讲课思路、挖掘课程亮点,通过实操演练后,再登台授课。果不其然,这个办法奏效了。陈少冰告诉记者,“有些传承人起初连表达都不顺畅,最长试过要准备一两个月,不过也由此培训了一大批传承人的表达和教学能力,现在他们都能去各大讲座分享知识,还有的已经成为大学客座教授了!”

  “潮汕传统手艺、美食、建筑等非遗项目都是非常宝贵的文化资源。因为这份保护、传承、发扬潮汕文化的情怀,我们所有传承人和文化保护工作者都会不遗余力,目前,汕头文化馆就是搭建一个平台和桥梁,不仅要寻找非遗传承人,还要寻找受众来传承非遗文化,把他们牵起来”,陈少冰笑着感慨道:“这样说来,我们是个‘三包’单位,包讲课、包找学生、还包提供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