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旧如旧的小公园开埠区骑楼群 蚁璐雅 摄 |
汕头小公园开埠区的中山纪念亭 蚁璐雅 摄 |
汕头小公园是汕头老城的核心地标和文化标志 方淦明 摄 |
羊城晚报记者 赵映光 实习生 林文惠 高丹琦 有着“潮人精神文化家园”之称的汕头小公园开埠区,建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汕头城市发祥地,也是全国34个开埠城市中唯一保存较为完整的开埠区。漫步其中,连排林立的中西合璧骑楼群、环形放射状的商业街区,随处可遇见潮汕文化、华侨文化、海洋文化、商业文化、建筑文化在这里融合汇聚留下的印记,堪称一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 近年来,随着保育活化工程的持续纵深推进,汕头小公园开埠区焕发出全新活力,修旧如旧的骑楼建筑群不仅成为了一场场文旅盛会的天然舞台,而且在赓续传承城市文脉的同时也让海内外潮人回望汕头时,看得见骑楼,记得住乡愁。 本月中旬,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相关通知,将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中山纪念亭街区、西堤街区列入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名单。这既是汕头小公园开埠区近年来保育活化工作取得成效的生动注脚,也为汕头接下来更好地保护、挖掘和传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着手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奠定了基础。 旧貌换新颜:“绣花功夫”绘出魅力街区 以建于1934年的中山纪念亭为中心,汕头小公园开埠区的街区呈现出极富特色的环形放射状,聚心向海的格局聚集了众多晚清及民国的官府衙署、洋行领事馆、公寓私邸、工业商会、影院酒楼等中西合璧风格的历史建筑,曾有过“百载商埠、楼船万国”的繁荣景象。 不过,随着岁月流转,曾经繁华的汕头小公园开埠区也在城市中心日渐东移的发展进程中逐渐落寞,甚至成为了斑驳不堪的“锈带”。 亟待被重新“擦亮”的小公园开埠区,终于在2013年迎来了“新生”的曙光——当年,汕头市提出《关于立法保护我市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风貌的议案》,拉开了小公园开埠区保育活化工作的序幕。 2014年,《汕头经济特区小公园开埠区保护条例》开始实施,小公园开埠区的保育活化工作自此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016年,汕头以西堤路的七栋骑楼作为试点,秉承“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缮,打响了小公园开埠片区改造的头炮,也为此后大范围的片区改造奠定了技术基础。 2017年,汕头市正式启动小公园开埠区首期修复改造工程,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用“绣花功夫”陆续完成了中山纪念亭、南生百货大楼、红色交通线等特色建筑以及大面积的旧时骑楼、建筑、街巷的修缮,并且对外开放了汕头开埠文化陈列馆、汕头市文化馆、老妈宫戏台等文化场所,进一步赓续传承城市文化根脉,整体打造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街区。 今年初,汕头也制定出台了《汕头市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和利用实施“八个一批”工程方案》,并提出以小公园开埠区为重点,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护商埠文脉统一起来,采用“分片实施,重点示范”的策略,分步以街区为修复单元,循序渐进开展活化利用。 随着各项保育活化工程的持续推进,汕头市小公园开埠区逐渐旧貌换新颜,不仅成为当地文化地标,更吸引各地游客慕名前往打卡。在此基础上,汕头市住建局今年以来积极推进小公园开埠区申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并通过制定《汕头市申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工作方案》,委托专业机构对小公园开埠区规划范围进行了全面、深入、细致的现场踏勘和现状调查,结合规划梳理、历史研究等多种技术方法,先行组织中山纪念亭、西堤两街区进行申报。 据悉,积极申报国家、省历史文化街区,创建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是建设小公园开埠区的一项重要工作。汕头市住建局表示,该局接下来将着手开展制定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对街区进行3D测绘和挂牌保护,并继续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指导监督,开展更多片区的论证和申报资料编辑工作,争取继续申报一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为汕头谋划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奠定基础。 老城新活力:赓续文脉成就“文旅顶流” 记者梳理发现,此次被列入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的两个街区,几乎囊括了整个汕头小公园开埠区内有城市人文价值的建筑、街巷等。 其中,中山纪念亭历史文化街区范围东至外马路、南至海滨路、西至永平路、北至梅溪河,街区面积35.97公顷(核心保护范围21.61公顷,建设控制地带14.36公顷),包含不可移动文物12处(2处省保、9处市保、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1处),历史建筑18处,传统街巷56条(骑楼街10条,内巷46条);西堤历史文化街区的范围则东至永平路、南至西堤码头、西至西堤路、北至梅溪河,街区面积27公顷(核心保护范围19.40公顷,建设控制地带7.60公顷),包含不可移动文物6处(1处国保、1处省保、1处市保、未定级不可移动文物2处),历史建筑18处,传统街巷37条(骑楼街9条,内巷28条)。 而在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过程中,汕头除了通过修缮破旧建筑、开展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以壮大其“筋骨脉络”外,也围绕中山纪念亭等核心地标,有机融合了非遗展示、非遗文创活化、美食体验、红色教育等主题元素,打造 “民俗特色文化”经济圈,并通过一场场文旅盛会逐步树立起小公园的经济文化品牌,丰富了市民和游客的精神生活及消费业态,让汕头老城区焕发新活力。 羊城晚报记者连日来在汕头小公园开埠区实地探访时就看到,经过活化保育后的小公园开埠区如今已然成为了汕头文化旅游融合领域的“顶流”:经久不衰、热闹非凡的“戏亭印象”舞台,在交相辉映的时尚灯光中把一幕幕的经典潮剧,跨越时空植入汕头开埠区小公园的雕梁画栋;中西合璧的小公园沿街骑楼里,吸引了各类商家特色摊位入驻,特产手信、传统小吃、民间杂耍、工夫茶艺、非遗展示等高颜值的网红打卡点,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沉浸式场景体验;“中共中央至中央苏区秘密交通线汕头交通中站旧址”陈列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化身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课堂”,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党员群众。 “小公园又重现往昔的热闹场面了,我们的生意自然也是跟着水涨船高的啦……”位于中山纪念亭历史文化街区范围内的“老妈宫粽球”是许多到汕游客必打卡的百年老字号,其第五代传承人陈芬就告诉记者,在小公园开埠区修缮过程中,他们也敏锐地察觉到了新商机,通过扩大店面、全新装修等方式进行了改造,“小公园现在发展得很好,以前我们在老地方没有这样的环境,经过修复改造之后,游客停车也更加方便,小公园的人流量变多,我们的生意也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