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树医师队伍正气,立优秀医师典型

来源:羊城区域     2021年08月26日        版次:YD10    栏目:    作者:蚁璐雅、林文惠、陈铮

     林英城(左二)与科室成员讨论治疗方案

     陈于平(左一)团队运用3D胸腔镜进行肺癌微创手术

     周莉

     王鸿彪


  文/图 蚁璐雅 林文惠 陈铮


  百年华诞同筑梦,医者担当践初心。为了发扬医师队伍的爱岗敬业精神,弘扬医师队伍正气,树立医师的良好形象和行业标杆,8月中旬,一场2021年度“汕头大学医学院优秀医师”评选活动在汕头大学医学院开展。在医院全体医护人员的投票中,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有4位医生获此殊荣,分别是副院长兼大内科主任林英城、大外科主任兼胸部肿瘤外科主任陈于平、妇瘤科副主任周莉、淋巴瘤及血液肿瘤内科副主任王鸿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四位白衣天使的医者初心。

  

  林英城: 多学科要拧成一股绳,让患者得到全方位的精准治疗

  

  “林院长是我们的定海神针,任何最前沿的医学专业知识他都懂,只要有他在,我们就觉得很安心。”对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的许多医护人员来说,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副院长兼大内科主任林英城是他们心目中的全能型人才,专业能力拔尖,也为许多同事树立一个学术标杆。

  事实上,林英城不仅是知识储备丰富,也是牵头创建院内肿瘤内科诊疗团队的创始人之一——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内科始建于1986年,是粤东地区最早成立的专门收治恶性肿瘤化学药物治疗的专业科室,如今该科室年收治病例数超1万人次,荣获国家抗癌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单位、广东省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等多个国字号、省字号牌子。

  “医学知识更新极快,不断学习是每个医生对自己的要求。”从医36载,林英城一直要求自己走在医学学术研究的前沿,不仅率先开展三氧化二砷治疗鼻咽癌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开展双膦酸盐对鼻咽癌的作用的理论研究,首次发现γ-Cat及Ang-2与食管癌术后预后密切相关;  同时,也率先开展多西紫杉醇周疗治疗晚期肺癌的研究等,在探索钻研肿瘤诊疗新方法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

  其中,最让林英城引以为豪的,是在粤东地区率先开展肿瘤多学科诊疗模式的推广活动,组建由肿瘤外科、放疗科、内科、病理科、影像科等不同专业医生参加的肿瘤多学科诊疗团队,使患者获得更规范、合理的诊疗并能取得最佳疗效的诊疗模式,如今,该模式已经在医学上得到全面普及。

  “30年前癌症治疗,几乎是各学科单打独斗,现在,肿瘤多学科诊疗模式的推广就是让多学科拧成一股绳,让病人得到全方位的精准治疗,不仅要为患者治‘病’,治‘心理’,也要治‘家属心情’,帮助病人后期真正回归社会生活。”林英城感慨道。

  如今,随着医学水平提高和医学人才建设,一支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临床经验丰富的肿瘤内科年轻医护队伍不断成长,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这也是林英城最想看到的:“现在社会上谈癌色变的现象已经越来越少了,我相信,在未来,我们医学水平的发展肯定会越来越好。”

  

  陈于平: 一个好医者必然是一个好医学教育家

  

  他既是置身手术台救死扶伤的医者,又是在课室里传达行医理念、分享临床经验的师者。医者、师者,两种身份合二为一勾勒出陈于平的形象——既是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大外科主任兼胸部肿瘤外科主任,也是汕头大学医学院肿瘤学教研室主任,从事临床医疗、科研及教学工作35年来,他多次荣获“优秀教师”“优秀医师”“岭南名医”等荣誉称号。

  医学事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梯队的建设培养。陈于平深谙此道,他表示:“一个好的医学家必然是一个好的医学教育家。只有做好医学人才培养,让长江后浪不断推动前浪,让一代代年轻力量真正成长起来,医学界才能有更多的发展和突破可能。”

  一方面,陈于平挑起了教书育人的担子,在教学中充分调动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与临床经验,将临床实践融入教学中,为学生搭建好贴合真实情况的模拟场景,使知识与经验更具象化地呈现,深受学生欢迎。

  另一方面,作为科室主任,他组织全科党员、干部围绕在医院开展“以质量为核心、以病人为中心”活动这一焦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学习讨论,充分调动科室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在他的带领下,科室在食管癌贲门癌外科领域中,开展一批高难度手术,使手术切除率达98%以上,吻合口瘘发生率0.5%以下,无脓胸和乳糜胸发生,无手术死亡,其诊疗效果达国内外先进水平。全科上下的战斗力凝聚在一起,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连续多年病区未发生医疗事故,病人对医务人员的满意率保持在98%以上,频频收到感谢信和锦旗。同时,他注重科室的梯队建设,多次选派科室优秀青年骨干医师到国内外著名肿瘤医院学习,安排低年资住院医师参加轮科培训,定期举行学术研讨会,营造科室学术气氛,不断提高科室总体业务水平。

  据了解,近年来,在陈于平的带领下,科室的墙上接连挂上了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广东省食管癌研究所汕头分中心、广东省食管胃结合部癌诊治协作组等多张“省字号”牌子,而且获得了广东省科技成果二等奖、广东省医学科技二等奖。这既是科室诊治水平的有力认证,更给予了陈于平及其团队莫大的鼓舞。

  “在手术台上每治愈一个患者,攻克一项医学难题,我的心中就多一份坦然和欣喜”,陈于平感慨道:“如今,国家强盛、人民富足,这是医学发展的必要基础,也正是我们作为医者继续坚守的底气和信心所在。”

  

  周莉: 将医学知识和技术服务到乡镇与基层

  

  据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连续几年来,该院专家年门诊量排首位的都为同一个人——她就是妇瘤科副主任周莉,去年,其门诊量达到5163人次。

  温柔且有力量,白大褂上别着一枚锃亮的党徽,这是周莉给人的第一印象。而温柔面孔的背后,则是一股不断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韧劲。“自1994年入党以来,我一直坚守初心,在医生这个岗位上,我也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力求在团队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周莉说。

  据了解,多年来,作为科室副主任的周莉在临床上坚持创新,带领科室逐步开展妇科腹腔镜技术——2012年,取得院内医疗技术创新一项“腹腔镜下妇科三类手术开展”;2014年获得市内医疗技术创新一项“腹腔镜下子宫广泛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取样术”;2017年在粤东地区率先开展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妇科肿瘤,使科室业务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水平,紧跟国内领先水平。

  “在腹腔镜相关技术得到应用推广以前,患者术后基本会有两三个月的疼痛时间,甚至需要卧病在床,还会留下似‘蜈蚣状’的手术疤痕,正是新技术的运用给患者带来了福音。”周莉表示,该技术在保证医疗效果的同时,使得患者术后疼痛减轻,快速康复,还能达到一个美观的效果,大大减轻患者身体和心理压力。

  另一方面,周莉也定期前往粤东地区各级医院会诊,指导手术并协助处理疑难病例。同时,她腾出自己的休息时间定期下乡义诊,至今已有四个年头,足迹遍布汕头市多个区县、乡村,为出行难看病难的广大农村妇女提供体检、肿瘤初筛、答疑解惑等医疗服务,将医学知识和技术服务到乡镇与基层,使医学发展成果能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

  “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我们现在的医疗环境获得巨大的改善,不仅是患者的就医体验与治疗效果大大提升,也使我们医务人员信心倍增。”周莉深有感慨道。

  

  王鸿彪: 把病人当作亲人,把职业当作生命


  在汕大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见到淋巴瘤及血液肿瘤内科副主任王鸿彪的这天,他正对着电脑埋头钻研一篇医疗学术论文。多位往来的医护人员向我们介绍王鸿彪,无不赞他为“医院的劳模和铁人”。

  自2000年从医至今,王鸿彪在医生的岗位上已经坚守了二十余年,几乎把所有时间都留给了他所热爱的这份工作。“我每天早上7点钟就到医院了,工作到凌晨三四点也是常有的事,周末我也几乎都会在医院,因为患者的事情无小事。”

  据介绍,王鸿彪每天提前半个小时就到达病房开启他忙碌的一天——从检查到治疗,为患者精打细算;时常与相关科室沟通联系,为每一例患者诊断明确及时治疗而时刻努力;当遇到患者家属不理解时,不厌其烦地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不管工作多忙多累都坚持每天下班前详细查看每一位病人,掌握病人的病情变化;加班加点,始终为患者的病情与治疗操心,下班回家休息期间仍然坚持电话沟通为患者解决疑难……王鸿彪把兢兢业业的态度融入到了每一个细节里,也将医者仁心的精神诠释到位。

  “作为一名专科医院的内科医生,我想竭尽所能在延长患者生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其生活质量上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王鸿彪说。

  此外,工作之余,王鸿彪也紧紧抓住所有碎片化时间学习提升,通过研读相关期刊与学术论文、积极参与医学交流讲座等了解最前沿的医疗知识。王鸿彪感慨道,当前,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推动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医学知识也在不停更新,所以必须鞭策自己及时了解医学界最新研究成果。

  忙碌的工作和学习占据了王鸿彪绝大多数的时间,他几乎没有个人的休闲娱乐活动,在别人眼中,王鸿彪是个“不懂得享受的人”。不仅如此,“常驻”在医院中也让他缺席了很多与家人相聚的时光,不仅一年到头回老家看望父母的次数屈指可数,就连自己快20岁的大儿子,从出生至今也只陪伴他出过一次远门而已……

  “我父亲曾是村里的农村医生,行医救人的他带给我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而今,父亲也对我的工作给予莫大的理解和支持。”王鸿彪坦言,“把病人当作亲人,把职业当作生命,虽然辛苦,但我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