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坚守潮菜食雕,是一种工匠精神

来源:羊城区域     2021年09月09日        版次:YD09    栏目:文脉解读    作者:陈文修

     陈文修


  文/汕头技师学院烹饪系副主任 陈文修

  

  潮汕饮食文化,沉淀着几千年中原农耕文化,同时又浸染着浓郁的海洋文化,既具有中华饮食文化相同的特质,又具有岭南饮食文化的共性。潮菜食雕就是其中重要一环,是弘扬耕读诗礼等优秀传统文化、让其迸发出时间活力的载体。

  历史上有记载最早的食品雕刻记录在《管子》中,曾提到“雕卵”。原文说:“雕卵然后瀹之”,意思是为了让富人高消费,贫者有钱赚,不妨把鸡蛋画漂亮,再高价卖给富人吃。这是管仲的一项重要经济思想——刺激消费、扩大就业,以消费来带动生产。

  至隋唐时,又在酥酪、鸡蛋、脂油上进行雕镂,当时吃画卵也盛行全国。“画卵”是在鸡蛋上绘画染色。后来“画卵”与“雕卵”合二为一,统称为“镂鸡子”。唐代白居易诗歌《和春深二十首》之十六中就写到了这一食俗:“何处春深好,春深寒食家;玲珑镂鸡子,宛转彩球花。”在诗人的笔下,这鸡蛋的雕刻艺术很是高超,雕得像朵花儿似的。

  唐代骆宾王也写过一首《镂鸡子》的诗,“幸遇清明节,欣逢旧练人。刻花争脸态,写月竟眉新。晕罢空余月,诗成并道春。谁和怀玉者,含响未吟晨。”诗中的“练人”就是善镂鸡子的人,鸡蛋被镂成人脸,连眉毛都栩栩如生,这充分说明了我国唐代的食品雕刻技术已经是十分高超了。

  宋代,席上雕刻食品成为风尚,所雕的为果品、姜、笋制成的蜜饯,造型为千姿百态的鸟兽虫鱼与亭台楼阁。虽然反映了贵族官僚生活豪奢,但也表现了当时厨师手艺的精妙。至清代,北京中秋赏月时,往往雕西瓜为莲瓣;此外更有雕为冬瓜盅、西瓜盅者,瓜灯首推淮扬,冬瓜盅以广东为著名,瓜皮上雕有花纹,瓤内装有美味,赏瓜食馔,独具风味。

  如今,在潮汕还保留送“红壳丸”的习俗,即办喜事时,会准备很多鸡蛋,煮熟后染红,送给亲友,表示庆贺;宴席餐桌上的花头、鱼鸟,姜花、笋花作为食品与文化嫁接链接的产物。潮菜食雕不仅能全面提高菜肴的观赏性,更赋予了烹饪丰富的文化内涵,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潮菜食雕对于推广潮菜文化、表达潮菜语言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还继续坚守潮菜食雕,本质上是烹饪特质的要求,多维度地表达潮菜及其烹饪文化的科学性、艺术性及商品、食品的共性,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体现。在潮菜食雕传承中,不但应保留优秀技艺,还要不断发展创新、承前启后,潮菜食雕的创新方向将是建立在美术基础上、具有审美价值、能真正表现菜品文化语言的艺术,同时潮菜食雕传承也要助推饮和食德精神,传播城市形象,与本地旅游产业相融合,与地方餐饮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