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张友仁《惠州西湖志》记载八景之一“野寺岚烟” 制图/杜卉 |
易地重建的永福寺,坐落于红花湖景区内,成为市民休闲场所 |
清诗人刘溎年游永福寺留下诗句“菩提一树何年种,引得游人永福来” 黄澄钦 画 |
惠州古八景之一的“野寺岚烟” 黄澄钦 画 |
古树保护牌,不少专家认为菩提树树龄远不止300余年 |
古菩提树静静伫立,枝叶繁茂 |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 马勇 陈骁鹏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李海婵 近期,惠州市民路过西湖丰山,总能看到蓝色围栏围蔽的施工现场,大型机械繁忙作业来来往往,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但少人知晓的是,这里还曾是惠州最古老的寺庙之一——永福寺遗址。据传,该寺始建于唐代,临湖而筑,香火盛极一时,文人题咏无数,曾与南华寺、天竺寺、灵隐寺等古刹齐名。 永福寺不仅是佛教圣地,还是重要的文教平台,明清时都曾在此设立书院,是惠州学子讲学读书进德修业之地。古寺几经兴废,抗战时期彻底被毁。如今,易地重建的永福寺成为市民旅游休闲的好去处;而永福寺遗址则仅存一棵数百年的菩提树,至今枝叶繁茂,亭亭如盖。 西湖是惠州文化汇聚之地,随着西湖更新优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专家多次呼吁要保护和修缮现有遗迹,设立纪念标识,讲好故事,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壹 东坡赞古寺“甚宏壮” “化缘”筑放生池 古寺虽已不在,但根据史料记载,人们不难想象到,当年的永福寺林木苍翠,云雾缭绕,溪流潺潺,风光旖旎。有文佐证:“瞻云峰之秀媚,水月澄虚,凡树影、溪声、鸟啼、花落,何非庄严妙丽”。惠州古八景之一的“野寺岚烟”指的便是永福寺,“平湖如练翠重重,缥缈寒光野寺钟。市上黄尘吹不到,烟霞桥外白云封”等诗句,生动地描绘了永福寺的超尘脱俗。 不仅有令人神驰向往的自然景观,永福寺的历史人文景观更是悠久灿烂。清顺治年间举人王鸣雷曾在《永福寺云漪堂记》中,称惠州丰山永福寺“创自唐贞观间”,但这一说法无可考证。至宋政和年间,民间有“永福寺钟常夜与龙塘蛟龙战”的传说,诗人唐庚谪居龙塘畔李氏山园(今子西岭),闻而作《钟潭行》记其异,开首两句说:“君不见惠州城之西,永福古寺钟崛奇。”古寺永福之名见诸文字记载,似以此为最早。 但据惠州文化学者吴定球的考究,早唐庚十余年来到惠州的大文豪苏东坡,已是永福寺的座上常客了。只不过那时的永福寺被叫做海会院,寺院方丈“通老”也被称为“海会禅师”。宋绍圣二年(1095年),禅师于寺中兴建海会殿,苏东坡虽然生活拮据,仍“助三十缗足,令起寝堂”,又亲作《海会殿上梁文》,其文引言有谓:“伏惟我海会禅师,施无尽藏,开不二门;来作西方之主人,且为东坡之道友。爰因胜地,以建道场”,引禅师为自己的同道。紧接着,还具体描述了海会殿堂:“瑶阶肪截,碧瓦鳞差,庶几鹫岭之雄,岂特鹅湖之冠。”殿内则供奉着由八位“大富贵长者”捐造的“释迦宝像一所”。 苏东坡这一文章可以视作直接述记永福寺的最早文字资料,由此可知,早在九百多年前,永福寺规模已经十分壮观。后来,惠州学者吴仕端在《惠州西湖艺文丛谈》称,永福寺“历史既悠久,而规模又复为惠州西湖数十个佛教丛林之最宏大者”。 此外,东坡还写信给时任广东提刑的表兄程正辅,称赞海会殿“甚宏壮”,海会禅师“甚不易得”,特别向他介绍绕于寺右的那一片陂湖:“寺旁有一陂,诘曲群山间,长一里有余。”“今若作放生池,但牢筑下塘,永不开口,水涨溢即听其自在出入,则所活不赀矣。”后来,东坡向弟弟苏辙、表兄正辅各“缘化”十五千钱,买下这片陂湖筑成放生池,这放生池后来被称为鳄湖。民国张友仁《惠州西湖志》记载,东坡修放生池处在清代刻有“放生池”三大字,以示禁渔,民国时期丢失。 永福寺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声名远播。清何君佐《修永福寺记》云:“径路盘纡,洞门邃远。东则长堤带水,西则峻岭罗云。岚收山净,潦尽潭清。登佛宇而望楚宫,爽皑明直,与韶之南华,虔之天竺,杭之灵隐同一名胜。”从中可看出,永福寺曾与南华寺、天竺寺、灵隐寺等著名的唐代古刹齐名。 贰 晨钟暮鼓朗朗书声 古寺文教昌盛孕育名士 民间认为,罗浮山脉经丰山入梌山,形成了惠州府城龙脉。“因此,丰山被认为福地,永福寺是宝地。”惠州民间艺术大师刘汉新介绍,在很长一段时间,永福寺既是名寺古刹,又是重要的文教平台。明清时都曾在此设立书院,与不少名士颇有渊源。 早在明代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王阳明入门弟子薛侃过惠游湖,应惠州学者叶时等人之请,就在永福寺设席布道,传播阳明学说,四周“学者闻风而至,接引不倦,李鹏举、叶萼尤日侍讲席”(光绪《府志》),“粤派王门自此开”(江逢辰语)。 此后百余年,永福寺成了惠州学子讲学读书进德修业之地。晚明“湖上五先生”中至少有四位,即叶春及、叶梦熊、叶萼和杨起元都曾在此读书讲学。其中,明万历年工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叶梦熊年少就读永福寺旁横槎精舍,与真空和尚相识。隐居西湖后,叶梦熊曾在永福寺内读书。据载,叶梦熊曾为真空和尚筑迴龙寺,而其夫人廖氏则出资所建雁塔,叶氏家谱详记其事。 杨起元与永福寺的关系更为密切。他累官至礼、吏部右侍郎摄二部尚书事,曾讲学于寺内“文昌阁”,受到学子的热烈欢迎。他为学无门户之见,泛观广接,择善而从,“用白沙余绪,而演罗近溪近脉,出入广、浙二宗而超然有得,自成面目,在明代理学中占据一席之地”。他的学术实践和理论成果,充分体现了惠州思想开放包容、为学兼收并蓄的优良传统。 时间来到清初,知府吴简民于雍正九年(1731年)拆永福寺西厢建惠阳书院。乾隆中,大学者翁方纲督学广东,来惠巡视惠阳书院,作诗道:“何年永福寺,墙与讲堂连?”(见翁方纲《复初斋诗集》卷六),对于永福寺久远的人文传统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他发出由衷赞叹。 惠阳书院的规模体制如今已无从考究,但从清人檀萃《楚庭稗珠录》的一些记述中,仍可窥见一二。乾隆年三十七年(1772年),檀萃游粤至惠,暂寓二载,其间先后掌教惠阳、罗阳两书院。他的《楚庭稗珠录》有一段是描写惠阳书院:“棹舟而北,岸刹阴深,其右则惠阳书院。平干逦迤,独出湖心。古木交阴,炎风杀势。披襟坐阁,如扇龙皮。南荣地尊,轩窗尽撤。凭陵湖景,濯浴几前。湖外翠峰,飞岚返宇。沁脾醒目,尘累胥捐,藏修息游,兹区富玄览矣。”文中所指处于西湖西北岸,环境阴森的古刹,就是永福寺。而寺旁书院面向西湖,风景优美,方便士子们潜心读书。惠阳书院在永福寺中兴办的时间前后不到七十年。嘉庆七年,迁回黄塘寺左重建,并复名为丰湖书院,丰湖书院的辉煌由此开启。 清末,永福寺被借为蚕业学校使用。清宣统年间,永福寺曾改为盐业学校,叶挺小时曾在此读书并参加反清学生运动,这也验证了惠州坊间历来就有的永福寺是惠州宝地的说法。 叁 旧址仅存百年菩提树 易地重建成休闲之地 直至抗战,寺院被日机炸毁,剩下颓墙断壁和一棵古菩提树。建国后,残殿为驻军所用,后“野寺岚烟”湮没,永福寺“乔迁”红花湖畔。近日,记者实地探访新旧永福寺。 从丰山公园正门沿鳄湖路向东走一百多米,从一小门进去,便来到了永福寺旧址,可见四周正在施工,大型器械来来往往。在一片废墟与喧闹声中,古菩提树静静伫立,枝叶繁茂,高近20米,直径2米有余,郁郁葱葱。走近一看,上面挂着一块铁牌,赫然写着“惠州市古树名木保护牌,树龄340年”等字样。 但不少惠州文史专家对此存疑,他们认为,菩提树树龄远不止300余年。清顺治年间举人王鸣雷曾在《永福寺云漪堂记》中描述该树:“盖是时夜已午,而寺旁一树,闻以老□,计其植日,后寺创日不远。树有老乌鸦母一,乌子数来,亦未尝营巢然。盖寺创自大唐贞观间,树与寺值不远,则寺历千年,树历数百年无疑矣。”从王鸣雷至现在,又300余年过去了,可见此树种植年代之久远,但如今也难于考证了。 当前,惠州正推动西湖及周边区域更新优化,把西湖打造成惠州“城市会客厅”,更好实现山水城相交融的景城典范。今年7月,惠州西湖优化提升“第一拆”收尾,丰山60多处历史遗留建筑被拆,未来将在永福寺遗址上建设丰山隧道及丰山公园,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显然,相比永福寺旧址,惠州市民对红花湖畔的永福寺更为熟悉。走进红花湖景区,沿着坡道往前数百米,便可看到永福寺的“山门”是一进三门,由灰白颜色,刻满莲花、祥云的花岗石柱搭建的两层飞檐斗拱门楼,门楼的正中央镌刻着三个鎏金大字——永福寺。 进入山门,左、右两旁各建有十多米高,分三层的钟鼓楼,左(东)钟,右(西)鼓,对应晨钟暮鼓,中间铺就数百平方米花岗石地板的广场花园,越过花园往上走,四层台阶层叠,每层台阶约数米高,10多米宽,由10多级花岗石阶组成。拾级而上,便到了飞檐斗拱、雕栏玉砌的“大雄殿”。 据悉,2000年经广东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批准,惠州永福寺易地重建,开始了这座历经千年梵刹的复修,方案设计的永福寺为仿唐式建筑结构,是一座依山而建、呈轴对称、略显长形的建筑物,面积2万多平方米,广场等设施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在这里,青山、碧水、红花、绿树,鸟语花香,生机勃勃。“重生”的永福寺不仅是佛教圣地,也成为了市民游客休闲的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