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首席医养官”系列沙龙羊城开讲

高端对话:如何打通社区养老最后一公里?

来源:羊城区域     2021年10月19日        版次:FA16    栏目:“首席医养官”系列沙龙    作者:林清清

     图/视觉中国

     孙宗光

     蒋铮

     李洁华

     钟厚

     燕铁斌

     余婉雯

     赵露茜

     陈叙

     曾晓芬

     钟旭敏

     申慧慧

     尹建峰

     孙家俊

     李尚玉

     姜家宝

     陈芳

     曹国钧

     孟金伟

  

  策划:蒋  铮 黄海昀

  统筹:林清清 廖俊杰

  

  文/羊城晚报记者 林清清 实习生 李君悦   图/林添杰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不仅关乎每一位老人,更是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大事。据最新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老龄人口超2.6亿人。十四五期间,中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我国“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医养结合被看作是“中国式”养老服务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支撑。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就曾提出,要多维度推进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10月12日,由羊城晚报主办、羊城晚报大健康研究院承办的“首席医养官”系列沙龙在羊城创意产业园举行,首期沙龙主题为“如何打通社区养老服务最后一公里”。政府职能部门相关负责人、学界权威专家学者、业界龙头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坦率对话,共同探索广东乃至中国的养老新模式。未来,该系列沙龙还将细分不同专题定期举办,持续关注养老领域热化,破解养老服务发展的难点、痛点。

  

  五大升级,广东医养结合取得积极进展

  

  广东是老年人口大省,老龄人口总量位列全国第五,截至2020年底,广东省60周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到1498万,占全省户籍总人口的15.3%。据广东省卫健委统计数据,广东失能失智的老年人占全部老年人口总数的15%左右,需要长期连续医护照料的老年人口超过200万人。预计2025年广东省户籍人口老龄化将突破17%,2030年达到20%。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任重道远。

  “医养结合是解决老年人看病和养老需求的一项重大举措。”广东省卫健委老龄健康处三级调研员李洁华在沙龙现场介绍,广东省试点医养结合多年,取得了积极进展,实现政策体系、机制建设、医疗健康服务、服务质量、队伍建设“五个优化升级”,人民群众特别是老年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大增强。

  截至2021年7月,广东省共有医养结合机构318家,比2019年度增加了98家,增幅颇大。全省96.7%养老机构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所有医疗机构都建立了为老年人提供挂号、就医等便利服务的绿色通道。截至7月,广东省有4个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4个国家级安宁疗护试点市;广州市老人院等10个案例被国家卫健委列入全国医养结合典型经验;佛山市“家门口医养结合”和江门市“‘两院一体’医养结合”入选广东省第二批基层改革创新经验复制推广清单。

  在为老年人提供就医便利方面,广东省推动了178家医院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截至7月共计向44476人次提供了服务。大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和家庭病床服务,全省能够提供上门医疗服务的机构有10291家,建立家庭病床64285张。

  此外,广东积极开展智慧助老,推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化解老年人数字鸿沟。现在老年人可以在网上自主查询个人健康档案、网上预约挂号、查询检验结果等。

  

  医保支持:政策保障给力,长护险不断完善

  

  在沙龙上,医保对于医养结合所提供的保障,是众人关心的焦点。广州市医保局医药服务处副处长钟厚在介绍广州市相关工作时表示,广州在这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医疗保障主要在两个方面做好医养结合工作。一是医疗保险在家庭病床、家庭医生签约方面,支持定点医疗机构提供上门医疗服务,大力推动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开展家庭医生工作加强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将国家医保目录药品及时落地给老年患者配备,同时,将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纳入到定点医保中。二是通过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促进广州养老护理机构提质增效,支持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定点长护机构上门为老人提供生活护理服务,以减轻老年人因慢性病导致的家庭资金压力。”钟厚介绍。

  “在长期护理保险方面,广州作为全国首批15个长护险试点城市之一,长护险试点、失能评估等相关经验受到国家医保局肯定。截至9月底,广州的长护险定点机构已有近260家;广州已经有6万人次享受了长护险服务。享受长期护理保险服务的大部分是在居家养老模式下,得到生活和医疗护理服务。今年开始,广州还增加了辅助器具租赁服务纳入到长护险报销范围中。”钟厚表示,广州在长护险的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方面,还在不断增长完善中。

  

  有机融合,找准难点痛点落地基层

  

  “在2019年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主办的‘智慧养老 孝心长照’银发经济峰会上,国家卫健委医养结合话题组组长张汉湘的一个观点,在今天仍有重要意义。”羊城晚报教育健康部主任蒋铮说,“老人面临的最大健康威胁是慢病,但我国现行以急性病治疗为主的医疗机制难以消除这个威胁,这也是养老服务真正的难点、痛点。尽管国家一直在大力支持医养结合发展,但相关标准体系、支付体系、权利、利益、责任等各方面规范仍在探索中。”

  医养结合要落地,工作的重点是在基层。对于医养如何有机融合,广州市医疗行业协会社区护理分会会长、呵护医疗养老(广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宗光建议:一,在服务功能上结合,可打通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疗护理站和街道居家养老服务平台,通过医保支付实现医、护、康、养有机结合;二,在服务资源上整合,大型医疗机构应在医疗技能资源上给予社区养老机构和一线服务人员更多医疗支持,让社区居家医护服务人员能够在脱离医疗系统的环境下独立地解决健康需求问题;同样,养老机构可以通过居家个体的服务辐射到家庭健康服务,给医药机构提供更多健康需求流量的支持;三,在社区团队上融合,社区护理是个体工作,更是团队工作,为实现健康社区的目标,社区护理人员还要与街道相关行政、福利、公益等资源一起合作,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组织力量,为社区和居家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医养结合服务。

  

  热点问题 高端对话

  

  A 社区康复难点在哪里?

  

  “我认为在未来5-10年,社区医养是养老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名誉会长、广东省康复与养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康复医学科前主任燕铁斌教授,对“利好政策如何落到社区、打通社区养老最后一公里”提出建议。

  “其实很多老人的健康问题属于慢性疾病,并不需要到大医院去挤占资源,而应在社区的康复中心解决。我记得此前有相关文件,一个医生和一个护士就可以申请办社区医疗康复中心,指导老人的生活护理。但目前在社区似乎还未真正铺开。为什么?一方面政策需要落到最基层社区,希望医保支付继续给予政策倾斜;另一方面,人才恐怕是一个关键,尤其是护理和康复的人才培训。现在大医院都认识到康复的重要性,但社区康复还做得不够。”

  对此,广州市医保局医药服务处副处长钟厚回应:“广州的医保基金对于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机构,在结算支付上给予倾斜支持。无论是住院的按病种分值付费还是门诊按人头限额付费,都有一个老年人系数,对多收治老年患者的定点医疗机构予以更多的费用支撑。”但钟厚也表示,他们曾针对家庭病床工作开展社区调研,确实发现存在家庭医生及有关团队人才缺乏的现象。

  “在老年人慢病管理方面,目前在广州有高血压、糖尿病等67种门特病病种,其中很多是老年人常见病。希望能藉此减轻老年人慢性病诊治的资金负担。”钟厚表示,下一步,广州医保将继续支持家庭医生团队的建设,帮助居家养护的老年人将慢性疾病对健康状态的影响控制到最小。“这还需要基层家庭医生团队持续努力。”

  广州市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总主任余婉雯表示,社工们在社区服务中发现,三甲医院、社区医院、社工康复治疗师等的分工不够明确,难以打通医嘱。很多社区医生难以及时识别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老人,三甲医院中高水平的医疗技术没法引进到社区。此外,老年照顾需求等级评估有待完善,应调整评估维度,细化标准,使其更符合老人的切身需求。

  对此,广东省卫健委老龄健康处三级调研员李洁华表示,今年9月出台的《广州老年人照护需求综合评估管理办法》将于2022年1月1日起施行,有望提高评估效率,更充分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

  

  B 社区康复的人才瓶颈如何打破?

  

  从2013年开始,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启动了辐射社区,包括家庭病床、家庭医生的契约服务、在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的融合养老,以及医院和社区医疗机构签订医联体落实转诊通道的合作养老。但该院赵露茜主任医师发现,这些举措的实施效果未能尽如理想。例如做慢病管理,社区医生每天将大量精力花在填表上,间接影响了诊疗成效。

  至于人才培养问题,尽管医院开办了医养结合培训班,但由于基本素质和技能仍有所欠缺,社区医院学员难以熟练掌握。

  在此情况下,赵露茜建议在每一种业态、场景里,作对应的实证分析。针对不同的人群、经济条件、支付手段状况,制定2-3条技术路线。“其实我看广州越秀和海珠的探索,包括家庭床位和医疗机构作适老化改造,都比较成功。有时哪怕只是打通一个很小的痛点,可能就会有连锁反应,解决大问题。”赵露茜说。

  在康复人才培养方面,广东省工伤康复医院副院长陈叙表示:“我们从2015年开始,与白云区共建了一个白区康复医联体,进行了康复技术的培训,但感觉效果有限;最近也做了康复的家政类培训班,市场需求还挺大,但由于人群有着不同的医疗背景知识水平,因此我认为可能要设置不同等级的培训目标,才有助于形成较成熟的职业通道。”

  “用人难、留人难是一大问题。”华润置地悦年华颐养中心医护部副主任曾晓芬表示,目前人才流动率较高,希望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能够到大医院进修,学习全科知识。

  

  C 机构在医养结合实践中面临什么难题?

  

  机构如何助力打通社区养老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具有多年实战经验的广州越秀养老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钟旭敏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发挥养老机构的积极性,覆盖周边社区;二是让有医疗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来做养老。

  “机构养老开展医养结合首先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要方便地解决老人的一般性医疗问题;二是让机构养活自己,甚至能反哺养老。”钟旭敏说,“我不建议养老机构开门诊部,因为很难盈利,我建议开设护理院和康复中心。真正的医养结合我认为是医院或康复医院加养老院。养老机构要跟周边的大医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建好绿色通道,请专家上门看病,也要让社区医护人员到大医院进修。”

  绿色通道如何发挥更好的作用?是许多养老机构在思考的问题。“养老机构的内设医务室,投入大而收入少,加上在市场上采购的药品价格远高于医院,带来运营困难。在资源共享方面,与大医院签订的绿色通道,希望能有更紧密的合作。”保利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天悦和熹会执行院长申慧慧表示,“另外,作为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走出去’覆盖社区居家服务,是否超越底线?人才、资源应如何共用?这些都需要认真思考。”

  “社区康复很重要,在日本,家庭照护体系可以做得比较好,而在中国,由于家庭条件水平不平均,收效甚微,值得我们去寻找解决方案。”珠江健康集团健康产业部总经理尹建峰说,“应该考虑老百姓需求什么而去做,把钱花在刀刃上更能见到效果。”

  医保报销在养老机构运营中,仍是一大热门问题。“一讲到养老就绕不开商业模式、支付能力。要么政府财政负责,要么商业模式就要走得通。医养融合,泰康全国连锁的标配是:一个社区配备一个二级康复医院。在前海,我们也已经在建一个三甲医院。但是,目前由于许多老人在养老机构内设的社区医院内看病不能报销,因此即使身体不便也要尽量去大医院看病。”泰康之家粤园社区总经理孙家俊呼吁,可尝试试点,让更多便民政策“落地”。

  此外,从泰康人寿的长护险对接工作中发现,广州在长护险的医疗护理方面做的比例并不高。泰康人寿健康险运营经理李尚玉表示:“据了解,原因主要在于医护人员供给不足。因此希望大医院能为社区或养老机构提供更多医护人员的支持。”

  “养老机构内设的护理院,运营的确面临困难。”广州百慈康复护理医院院长姜家宝表示,目前该院的计划,是在合作医院的指导下,设立一个专门康复科,以康复为重点。

  

  D 信息共享整合,能否提高社区医生的效率?

  

  在社区一线实践中,如何提高效率是一个现实问题。加快信息整合共享可能是解决方案的一个切入口。

  广州黄埔区文冲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陈芳分析,为什么社区医生把大量时间花在填表上,导致真正看病、保健的时间减少?因为卫健信息系统不完善,各机构信息无法共享。例如老人照护等级评估,多个部门同时出动,但各有工作重点,其实应该有机结合,起码先打通某个节点,比如信息共享。

  对此,跑合网副总经理曹国钧介绍了医疗互联网企业对医养结合的助力探索。跑合网于2019年建设了一个基于互联网的慢病医药服务平台,在疫情期曾发挥很大作用。“我们希望通过打造一个中药产业互动平台,整合医疗资源,打通三甲医院内外壁垒,形成闭环式管理。我们还构建了一个以居家养老养护为基础、设施服务为依托、护理站护理全社区的整合服务平台,可将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辐射到社区,在家庭医生签约、慢病评估、供应提醒等方面提供帮助。”

  瑞思迈华南区负责人孟金伟则从市场角度反向观察社区医养结合的趋势。作为一家呼吸机生产企业,尽管呼吸机的主要受众人群是老年人,但与血压计相比,呼吸机在中国的普及范围还十分小。根据对中国国情消费能力的评估,瑞思迈决定,今年让呼吸机从医院产品转而进入OTC或家用市场,这也显示出企业对中国社区居家养老中医养结合的重视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