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海婵
惠州依山傍水,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当地物产繁多,岭南佳果品种齐全,如杨梅、芒果、香蕉、荔枝等。事实上,早在900年前,苏东坡就一直为惠州物产作诗赋词。
苏东坡对荔枝嗜好至极。宋绍圣二年四月,苏东坡来惠后第一次吃到惠州荔枝,饱尝了那晶莹如玉、清甜香滑的荔枝后,顿觉精神爽朗,在《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中盛赞荔枝为“尤物”,对荔枝的色、味、型都予以了细致的描述,认为只有海鲜、河豚的鱼腹才可与之相提并论。没过多久,苏东坡在《减字木兰花·西湖食荔支》写道:“轻红酿酽白,雅称佳人纤手臂。骨细肌香,恰是当年十八娘。”其中“轻红酽白”“骨细肌香”写出了荔枝的色泽,还用十八美女比喻荔枝的瓤红肉莹,活灵活现。一年后,在宋绍圣三年四月,苏东坡在惠州府衙东堂,食“将军树”所结的荔果有感而写下《食荔枝(二首)》,兴趣盎然,诗意大发,写出了那首脍炙人口的诗句:“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岒南人。”
在惠州,苏东坡作出了终老惠州之计,筑室白鹤峰,亲自耕种,自得其乐,种上了喜欢的各种蔬菜果树。他觉得这里生长的“芥蓝(芥兰)如菌蕈”、“白菘(大白菜)类羔豚”,苏东坡作了丰富的联想,把芥蓝、白菜等普通的菜蔬,与香菇、木耳、羔羊等相媲美,还赋诗一首赞美自己亲手栽种的各种蔬果:“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在苏东坡看来,饥饿之时用采摘的芥菜、萝卜煮来充饥,比那鸡鸭鱼肉还要味美。虽是无奈的自嘲,但也体现了他安贫乐道、开朗坦然的乐观情怀。
苏东坡提出蔬食养生的理论,并且身体力行。《菜羹赋》的引言提到:“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通过真实的生活记录,表达了他甘于粗菜淡饭、主张以俭养生的思想。
除了美食,各类美酒也是苏轼笔下的重要内容。苏东坡嗜酒,除了评酒和品酒之外,还会尝试自己酿酒。据记载,寓惠期间,苏轼酿造和品鉴的美酒达八种之多,如桂酒、罗浮春、真一酒、万户春等,还总结自己的酿酒经验写了《东坡酒经》,短短数百言就道出了酿酒的制曲、用料和酿造时间等内容,成为研究宋代酿酒史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