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少年失学不舍书 商界翘楚编字典

来源:羊城区域     2022年03月23日        版次:YD09    栏目:文脉故事    作者:蚁璐雅

     张卓伦在其先祖张世珍雕像前

  

  “迨入商场,始知不识字之为误也,于是逢人求教,不耻下问,累年积月,博览旁通”——在张世珍老先生的自序中,有这样一段话,是对他勤学不辍、刻苦钻研的宝贵品质的最佳诠释,也是首本《潮声十五音》得以面世的重要前提。

  据张世珍老先生的后代张卓伦介绍,张世珍(1840—1915)是饶邑隆都西二区人,即现在的汕头市澄海区莲华镇隆城乡,他自幼家境贫寒、少年失学,文化水平不高,为家计遂入商场谋生。22岁时,他随族人赴泰国,从事商船业务,工作中走南闯北、四海奔波,北至天津、烟台,南至越南、新加坡。

  “他秉性聪慧,又勤奋好学,几年间,文字会计等都豁然贯通,更由于精通业务,被誉为商场翘楚。”根据张卓伦的描述,张世珍是“身居阛阓之间,心仪孔孟之业”,他在从商之余,求学不辍,博览群书,“久之,文字之道豁然贯通”,“至其聪明智慧,又不仅以文字擅长,它如算术堪舆,入其中者靡不轶类超群”。

  在四十五岁(1885)之后,张世珍就到东陇(现为澄海东里)成章当铺任职,从此结束了奔波不定的生活。

  此前,张世珍的足迹遍及南洋和沿海各地,每到一处,就研究当地字音、学习方言。他曾在自序中提到:“所到之处,辄求购字音一书,然广东则为岭南之音,厦门则为福建之音,上海则为江南之音,烟台则为山东之音,而口吻不同,音韵自别。不识其音,无从入门。”在日积月累中,张世珍掌握了多门语言,会说闽南话、山东话,也懂粤语,为其对字音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据张卓伦介绍,1895年,有友人口授十五音,张世珍即“潜心讲求,未越一月,颇能通晓”。后来,他用“柳边求去地,坡他增入时,英文语出喜”等15个汉字代表15个声母,用“君家高金鸡、公姑兼基坚、京官皆恭君、均居歌光光、归庚鸠呱江、胶坚娇基乖、肩扛弓龟柑、公佳甘瓜姜、乃啰哖烧”44个字代表44个韵母,依潮汕方言音节,拼切成方言字,逐字誊录,汇成《潮声十五音》一书。张世珍在自序中提及,著此一书的目的在于使“不识字之人”“熟习此编,自能识字”,“于市肆场中有所补益”。

  据悉,本书约于1904年完成初稿,1907年定稿并作序,1912年付印,1913年元月由汕头图画报石印出版。首次印行一千册,在澄海东里出售。此书一出,便在潮人中迅速流行,成了一本畅销书,不出数月即告售罄。后来,该书再由汕头科学图书馆出版全一册铅印本。而在这期间,张世珍除著有《潮声十五音》外,还编辑《选择秘要》六册,其中以《潮声十五音》流传最为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