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时新闻

莞企“修炼内功”提升“免疫力”

一季度克服疫情困难实现良好开局

来源:羊城区域     2022年04月27日        版次:DA13    栏目:稳增长 促发展    作者:王雷、徐芙蓉

     科视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正在装配作业

  

  栏目统筹/余宝珠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王雷 实习生 徐芙蓉

  

  

  今年第一季度,位于东莞市东城街道的东莞科视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科视公司”)订单同比去年增加了30%多,虽然增速较预期有所下降,但企业面对疫情顶住了压力,将影响降到了最低。据介绍,该公司今年预计产值4.5亿元,同比预计增长40%。

  在东莞,一季度订单实现逆势增长的制造企业并不在少数。根据东莞市税务局近期对东莞电子信息制造业的调研结果显示,有61.3%的企业全年订单稳中有增,83.9%的企业对行业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记者采访发现,得益于东莞40余年制造业发展的坚实基础,疫情虽带来短暂冲击,但很多企业能迅速止跌企稳,并实现营业收入较好增长。

  

  多家企业一季度订单有增长

  

  “虽然受到一定影响,但只要疫情得到控制,我们订单很快就可以恢复。”科视公司总经理王华告诉记者,该公司是一家PCB直接成像、泛半导体直写光刻等设备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研制的曝光机性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王华说,原本今年预估产值是5亿元,但顶住疫情带来的压力,同比去年预计还是有40%的增长 。

  同样是高新技术企业,位于松山湖的广东博迈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博迈公司”)的无尘无菌生产车间里日前也是一派忙碌。工人们“全副武装”,一根根高分子金属导管材料在高倍放大镜下被组装成了可直接用于心血管手术治疗的球囊导管。

  “一季度发货同比有40%的增长,没有疫情肯定会更好。”博迈公司董事长李斌告诉记者,疫情虽影响了企业的供应链稳定和销售人员出差流动,但松山湖管委会及时收集了企业需求,开通了紧急通道,专门特批了生产通行证。“紧急的货物能够尽快发出来,每天都要用的生产原料也能拿到手。疫情虽有影响,但还是能及时将产品送到手术室。”

  “我们第一季度产值同比增长38%,虽然没有预期增长50%那么理想,但还是要有信心。”在东莞市智赢智能装备有限公司(下称“智赢公司”),记者了解到,作为直驱领域国产品牌佼佼者,智赢公司近年来保持高速增长,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56%。该公司副总经理李琼告诉记者,公司现在在手的订单额有4000万元左右,有望在2022年继续维持高速增长。

  

  技术优势提升“免疫力”

  

  面对疫情不利影响,企业自身技术优势犹如“疫苗”制剂释放免疫力,成为了企业危中寻机、逆势增长的重要法宝。

  博迈公司主要生产血管介入高端医疗器械,用于治疗血管狭窄、缺血疾病等,产品行销全球60多个国家,是中国目前产销量最大、出口量最大的冠脉球囊导管企业。“我们能生产出全球最小的球囊,技术上有很多全球独创。”李斌告诉记者,博迈公司过去三年平均年增长率达到50%以上,2021年,松山湖板块业务增长率更是高达100%,原因就在于专注本领域、做专做精。

  作为中国在球囊导管领域的代名词,博迈公司用技术打磨高价比产品。“原本3万的手术费,用我们的产品手术费可能1万不到。”李斌打趣道,不久前松山湖发生了本土疫情,海内外的客户比他还紧张。“封控多久?能不能交得上货?”下游客户纷纷问候,生怕疫情让医院手术室断了货。

  “别小看我手上这个氮化镓自支撑衬底,虽然只有4英寸,但全国目前只有三家企业能生产出来。”采访中,东莞市中麒光电技术有限公司(下称“中麒光电”)品牌文化副经理刘刚向记者详细介绍了企业的尖端科技。

  据了解,中麒光电自主研发的QD全彩技术、AR/VR芯片技术、全倒装COB工艺量产技术以及MIP工艺量产技术,目前已获得200余项专利。自主研发国际领先巨量转移设备以每小时200万颗芯片的速度领先业界,量产转移良率大于99.999%。得益于在细分领域多年深耕细作,2021年中麒光电销售额突破3亿,今年预计销售额能达到7亿元-10亿元。

  同样是技术创新,科视公司不仅产品走俏,更难得的是获得了同行竞争对手的好评。“如果不是科视公司研发生产了这台双面半自动曝光机,那么这一款设备的国产化替代之路起码要再晚五年。”科视公司财务负责人向记者复述起同行的评价时充满自豪。

  据了解,2019年5月8日,科视公司研发出了全行业第一台双面半自动曝光机,给光学技术领域的生产效率带来了翻倍提升。“近几年这款机型的销量也在逐年上升,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我们更多的是通过技术升级来解决行业痛点。”王华向记者补充道,由于技术驱动,企业的国内市场份额已达五成,未来希望能够在八九成以上。

  

  利用疫情期间“修炼内功”

  

  面对疫情给生产和订单带来的影响,应该如何应对?采访中记者发现,不少企业带着思考,“静”中有“动”,争分夺秒加强技术攻关,优化业务流程,从另一个维度创造价值。

  “我们主要走线下销售,疫情期间商超客流减少,企业用于生产经营的时间占比也略有减少,而用于设备保养、人员培训、食品研发的时间比以往多了很多。”东莞富锦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亦在采访中表示。

  食品研发着眼于色香味。“通过打磨消费者口味的改变,让我们的休闲食品更贴合未来市场需求。”王亦说,希望通过这段时间的“内功修炼”,能让企业未来的竞争力更强。

  “在前段时间的疫情期间,生产节奏慢了下来,让企业有足够的时间同供应商沟通流程提效事宜。”智赢公司副总经理李琼告诉记者,“以前供应商需要等到全部图纸到位才动工,经过这段时间的沟通配合后,原来很多工作可以同步进行。从图纸交付到直线电机模组关键零部件交付,整个流程比以往节约了3天时间。”

  “对于我们来讲,我觉得还是在订单相对不够饱和的时候,集中精力做技术研发投入。”科视公司总经理王华同样表示,公司在这两个月集中力量开展技术攻关,把之前忽略的一些问题重新拎出来攻克。“平时订单多的时候,客户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分散我们很多的研发精力,使得我们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去针对这个产品怎么把它做得足够完美。而现阶段订单稍微少一点,我们刚好根据自己的目标,去开发一些有难度的并引领行业的产品。”